3月1日,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資源中心、中國中醫藥科技開發交流中心、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和湖南省靖州縣人民政府在京聯合召開“中國·茯苓產業可持續發展研討會”。據介紹,目前我國干茯苓年需求量達3萬多噸,茯苓產業產值達到100億元以上。
茯苓,有利水滲濕、健脾之功效,是臨床運用最多的四大傳統藥材之一,有“十方九苓”之說,同時又是藥食兩用藥材。“隨著茯苓在保健品和休閑食品等領域不斷開拓,茯苓產業規模將更大。”與會專家們對茯苓產業前景十分看好。
全國三大主產區 湖南靖州交易量占六成
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王文全教授帶領課題組對我國茯苓資源區域分布、生產技術、流通現狀等進行了調查與分析。他在會上介紹,從栽培、生產加工和流通來說,我國茯苓有三大主產區。
一是大別山地帶,包括安徽省的岳西縣、霍山縣、金寨縣和湖北省的英山縣、羅田縣、麻城市,形成以湖北為中心的茯苓科技創新陣地。
二是湘黔地帶,以湖南懷化靖州縣、貴州黎平縣為中心,有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靖州茯苓”,有靖州茯苓大市場等產業基礎,該市場既有鮮茯苓也有初加工后的茯苓流通交易。
三是云南楚雄、普洱,所產茯苓為“云苓”,當地鮮茯苓運往安徽、湖南進行加工流通。
“每年在我們靖州進行鮮、干茯苓交易達7萬余噸,交易量占全國的60%以上,出口量占全國三分之一以上,2007年,靖州獲得‘中國茯苓之鄉’之稱。”談到茯苓,從湖南遠道而來的懷化市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副縣長侯鳳飛十分自豪,“全縣總人口才27萬,而茯苓產業從業人員就有12萬人。2014年種植茯苓300萬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