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食藥用真菌高新企業研發經理楊國力也對《中國科學報》記者表示,菌物藥可以抑制病毒的增強以及細菌、真菌的生長。例如,鮭貝芝素能夠抑制革蘭氏陽性菌的生長,隱杯傘素對霉菌有抑制作用,水粉覃素對分支桿菌和噬菌體起拮抗作用,香菇素可以抗真菌等。
不僅如此,菌物藥還是預防和治療高血壓、糖尿病、腫瘤、心腦血管疾病等“文明病”的有力武器。目前已經應用于臨床的用于預防和治療腫瘤的菌物藥品種有200多種,顯效的有50多種,包括核盤菌、九州蟲草、姬松茸、靈芝多糖等。
不過,由于受體態限制,菌物可用于藥物的種類目前還非常有限。但在中國菌物學會藥用真菌委員會主任委員朱平看來,菌物的種類遠遠多于動物和植物,是一片神秘而富饒的“原始森林”,未來仍有非常大的挖掘空間。
研發陷盲區
菌物資源記者李惠鈺是業界不爭的事實,與此同時,資源開發同樣也是菌物藥研發的最大障礙。
“我國大約有18萬種菌物資源,其中有92%的資源甚至連名字都沒有,而其中的8%約1.5萬種菌物,目前也只停留在形態上的描述,對其藥用價值、生化研究和核心評價研究非常少。”劉吉開坦言。
楊國力則表示,一些有毒真菌很有可能是特效菌物藥的重要來源,但目前并未得到重視,這成為菌物藥研究的一個盲區。另外,目前菌物藥名稱與用藥部位不規范統一、安全可靠性不強、生產加工不穩定,缺乏嚴格的質量標準和生產控制,也越來越成為菌物藥發展的短板。
不僅如此,我國菌物藥的研發力量也十分薄弱。由于缺少從事菌物藥研發的專業人才,該產業一度陷入“菌物工作者不熟悉藥,藥物工作者不熟悉菌”的尷尬局面。
而造成菌物藥研發停滯不前的另一原因是,相關企業現在還處于菌物原材料供應的階段,對于菌物的進一步深加工還缺少必要的條件和能力。
“菌物藥在國內起步較晚,生產菌物藥的企業大都是藥企直接轉型,菌物藥的研究和應用過程中遇到很多問題,包括栽培種植方式落后、菌物藥品種單一、活性不高、提取方式效率低、能耗高等。”楊國力說。
生物技術帶來變革
可以說,隨著食藥用真菌需求量的增加,傳統菌物栽培和提取方法已經不能適應產業發展需求,生物技術的應用則為菌物育種栽培及菌物藥提取帶來變革。
楊國力表示,優良的菌種是生產高品質菌物藥的關鍵和基礎,目前,真菌育種方面應用最多的,是在細胞和基因水平上進行真菌菌種的改良和優良品種的篩選,包括原生質體融合、基因工程、生長模擬技術、仿野生栽培技術等手段。
另外,由于藥用真菌的功效成分存在于真菌細胞內,需要通過一定手段破壞其細胞壁,通過采用酶解水浸提技術、超濾濃縮醇沉技術、半仿生提取技術、分子印跡技術等手段,還可以充分提取出菌物的功效成分,從而獲得高品質、生物活性較高的菌物藥。
值得一提的是,不同于一般的傳統中藥講究道地藥材,菌物還可以直接采用發酵的方式來完成。“通過發酵培養來獲取有價值的資源,周期短、效率高、可控性好,這是菌物不同于動植物的一大優勢。”劉吉開說。
以液體發酵為例,食藥用真菌在發酵罐中采用液體培養基,通過控制培養基的溶氧含量、ph值、發酵溫度等條件,短時間內就能夠獲得大量食藥用真菌菌絲體或其代謝產物。
而固體發酵應用現代生物技術,其機械化、自動化程度也有提高。
據莊毅介紹,在整個發酵過程中,通過較好地控制發酵菌種,同時對基質轉化為菌質過程中所需的溫度、濕度、酸堿度、通氣等實現動態調控,菌物藥質量的穩定性有了較大提高。
目前發酵工程工業化應用已經很普遍,但是還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楊國力稱,未來還亟須研制更適合規模化生產的設備,開發新的發酵基質材料及研究新的發酵體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