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地里刨出來的茯苓,看上去像個土疙瘩。
一直以中藥面世的茯苓,如今在本市有了新的身份—特菜。昨天,記者從市農技推廣站小湯山特菜基地獲悉,鮮食茯苓已經試種成功,月底便可作為養生特菜端上市民餐桌。
走進小湯山特菜基地的茯苓種植溫室,巨型人造沙床中鼓起了一個個小土堆,好像鼴鼠挖出的土包,茯苓就埋在其中。工作人員從地里刨出來的茯苓,看上去像個土疙瘩,模樣雖然難看,營養成分卻極高。據了解,茯苓為寄生在松樹根上的菌類植物,是常用的中藥材,廣受大眾喜愛的龜苓膏、茯苓餅就是以茯苓為主要原料制作的。作為珍貴的中藥材,茯苓具有滲濕利水、健脾和胃、寧心安神等功效,60%以上的中藥方均配有茯苓。
中國農科院藥用植物研究所專家表示,茯苓多在南方種植。作為寄生菌種,茯苓主要靠吸取松木的營養生長,生長期間不需施肥,管理也較簡單。
針對變“藥”為“菜”的茯苓,市農業技術推廣站的專家介紹說:“由于茯苓營養價值高,不適合作為主食材生吃、涼拌、熱炒等,否則既不易為人體吸收,也會造成茯苓營養大量流失。作為菜品,鮮食茯苓可搭配其它食材烹制;作為飲品,可調配其它新鮮果品榨汁,既可保證口感鮮美,又有利于營養吸收。”目前,小湯山特菜大觀園正在開發以鮮食茯苓為主的菜品,為市民端上一桌豐盛、營養的茯苓宴。
茯苓喜歡溫暖、有光和通風干燥的生長環境。小湯山特菜基地技術人員調整了栽種土壤的PH值,通過溫室設施,精確控制溫濕度,特意從南方購回了松木段,給“北上”的茯苓營造了更適宜的生長環境。成功種植后,每年可采收2至3茬,可周年供應市場。本月底,市民可在小湯山特菜大觀園品嘗到茯苓粥、茯苓燉菜、茯苓湯和茯苓汁等養生菜品,一飽口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