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營養包”只能長一棵靈芝。靈芝剛出芽時,會長出多個菌芽,需要人工修剪掉小的菌芽,留下粗壯的菌芽一直生長成為靈芝。
沿著沙坪河河堤路往北走,用不了多久,你就能到達古勞鎮上升村。上升村有個靈芝種植場——鶴山市古勞鎮仁和菇場,吸引了記者的注意。據介紹,靈芝藥用在我國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被歷代醫藥家視為滋補強壯、扶正固本的神奇珍品。那么,靈芝是怎樣種出來的?它有什么特點?目前,人工種植的靈芝市場情況是如何的?帶著這些疑問,11月19日,記者走訪了仁和菇場。
“嗅覺”靈敏 跑到福建學種靈芝
聽說記者要采訪靈芝種植場,上升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呂傳卿熱情地為記者帶路。她告訴記者,這個靈芝種植場,是租了原來上升村小學的舊房子建起來的。上升村位于古勞水鄉范圍內,水鄉的特點,就是四周有水,路七繞八拐的。經過多處轉彎后,呂傳卿指著一個池塘邊的鐵門告訴記者,靈芝種植場就在里面。
剛剛發完貨的仁和菇場老板勞浩山為記者泡了一杯靈芝茶。“我之前當過銷售員。沒有打過工的人,當不了老板,因為他不知道哪些地方要注意。為了種靈芝,我跑到福建的一些靈芝種植場去打工,去當學徒學技術,那一年多的時間,真的很苦。”勞浩山說。
2010年,勞浩山敏銳地察覺到,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更重視養生,而靈芝對神經衰弱、高脂血癥、冠心病、心絞痛、心律失常等多種疾病有療效。于是,他萌生了種靈芝的念頭。
“我是一個膽子比較大的人,做事一定要做到底。剛開始種靈芝的一兩年,老婆養著家,我種靈芝。因為技術沒有掌握好,種出來的靈芝直徑最大的也不超過10厘米,賣相不好,賺不到錢。”勞浩山說,經過不斷摸索,他終于成功了,如今他種出的靈芝直徑最大的有28厘米。
耗費心血
種靈芝如同養小孩
種靈芝的過程很艱辛,一棵靈芝從菌種到成芝,一般要4個月到半年左右的時間。勞浩山告訴記者,他的菌種都是從上海農科所引進的,一個試管菌種要300元。從上海引進的菌種是“母種”,自己要培育新的菌種,就如同買回來一個雞蛋,把它孵化成小雞,然后長成母雞,再生小雞……要經過幾代的繁殖,才能改良靈芝的菌種。
記者了解到,菌種放到冰箱里,能夠保存半年時間。菌種好不好,有沒有生霉菌,只有行內人才能看出來。菌種培養好了,下一步就是做菌包,也就是靈芝的“營養包”。在仁和菇場房子外面的空地上,堆放著一大堆木糠和麥麩混合的成品,它們就是“營養包”的組成材料。
“一個‘營養包’里,只能長一棵靈芝,然后,‘營養包’就沒用了,成了廢包,不過,可以賣給花木場或菜園做肥料,可以賣500元一噸。”勞浩山說,“營養包”做好后,要用蒸汽高溫消毒,像蒸包子一樣,蒸10-20個小時,這樣可以殺死“營養包”里的雜菌和蟲子等。這個環節很重要,如果不消毒,什么菌都能長出來,一些雜菌具有傳染性,可能毀掉整個種植場的靈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