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記者來到丹鳳縣北趙川鎮黃蟬村,這個距離縣城50多公里的深山小村并非像往常一樣只剩下留守的老人孩子,很多中青年人也都在家——此時正是天麻收獲的季節,黃蟬村60%以上的家庭或多或少都種植著天麻,然而在這個收獲的季節,麻農們卻沒有太多的欣喜。
30多歲的張群良是村里的天麻種植大戶,他告訴記者,村里人多地少,多數人常年外出打工掙錢,他初中畢業就跟隨村里人去了金礦,金礦效益不好又改去煤礦,一年勞心勞力也掙不了多少錢。2000年左右,鄰村的朱幫富發展天麻有性繁殖,并在天麻種植產業上撈到了第一桶金,帶動了很多人開始種天麻。2010年,張群良在煤礦上辛苦勞作半年卻沒能拿到工錢,第二年他便下決心回家種起了天麻。
記者來到張群良的天麻種植地,不起眼的河沙地里,散落著枯枝敗葉,輕輕刨開沙地,便是他這幾年苦心經營的天麻,“我們這兒沙地較多,氣候也適宜種天麻,一畝地能種2000多窩,一窩種十斤麻籽,要是成了,就能收七八千斤商品麻,至少能買近十萬塊錢。”然而,這筆滿意賬近些年在黃蟬村卻沒再實現過,“這兩年天氣都比較干旱,天麻長勢不好,去年400多窩才賣了8000元錢,今年栽了1000多窩,目前出了2000多斤商品麻,商販來收,價錢也壓的低,一斤濕麻才給到11元錢。”張群良無奈地說,“其實天麻生長除了自然環境,還要靠蜜環菌來繁殖,我們這兒山大溝深,市場信息不暢,蜜環菌都是從當地人手中買來的,由于技術受限,當地人做出的菌種并不是很好,麻農也受制于種植技術的欠缺,在購買時很難分出優劣,菌種不好,產量就不高,長出的天麻也較小,商販的出價就更低,我種的天麻最多也就二三兩重,要是菌種好,起碼能長到四兩。”
李發富也是村里常年種天麻的,他告訴記者,他現在上了年紀,出去打工也干不了重活,只能在家里種些天麻,一直想擴大種植規模,可有個難題始終無法解決,天麻必須依附在樹木上才能生長,但為了保護生態,相關部門禁止農戶成片砍樹,這樣樹木的來源成了大問題,大量從別處購買,增加了種植成本,若再碰上天麻低迷期,恐怕連本都賺不回來。
黃蟬村山大溝深,天麻無法直接進入終端市場交易,主要依靠小商販走村串戶收購。剛從外地打工回來收天麻的張有良告訴記者,因為當地沒有固定的交易市場,小商販來收層層壓價,本地價格和藥材市場價格相差一倍以上,麻農應得的利潤讓商販賺走了,“麻賤傷農”嚴重影響了麻農種植天麻的積極性,一些種植戶栽種幾年后,賺不了什么錢,只好縮小種植規模,平時出門打工,收獲時再回來,有些干脆就不再種植。
一些種植戶建議,為了突破天麻產業發展的“瓶頸”,希望相關部門能夠提供優良的菌種,并在技術上進行指導。同時,希望建設天麻交易市場,讓周邊村鎮的天麻就近進入市場交易,確保農民應得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