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以紅天麻為天麻原變型,作為“大方天麻”和“德江天麻”的主流變型之一,綠天麻分布較多的是貴州大方和遼寧鳳城,大方縣和德江縣有少量產。到2013年,貴州天麻種植面積已達近300余萬平方米,以大方縣和德江縣為代表的貴州天麻種植擴張到遵義、雷山等地。全省常年采收面積達到150余萬平方米 ,鮮天麻產量達到4500余噸,產值2億余元。形成了以政府為引導,龍頭企業和天麻種植專業合作社為主體,科研院所為技術支撐,廣大農民積極參與的“政產學研用”相結合的天麻種植業。貴州天麻因其規模的擴大,以及其道地的名聲與質量的優良,在市場對于質量要求越來越高的趨勢下,市場份額將不斷增加。
據劉院長介紹,貴州天麻種植模式分為設施栽培,大田栽培和仿野生栽培三種。長期以來,由于農戶分散經營,農業產業難以形成規模,導致產業效益低下,農民增收緩慢。2006年起貴州天麻產業逐漸出現了“公司+基地+農戶”、“專業合作社+農戶”、“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組織+基地+農戶”的運作模式,近幾年又出現了“科研單位+公司+基地+農民”及“科研單位+農村信用合作社+農戶”等運作模式。運作方式由原來的零散化,混亂化開始逐漸走向科學化、正規化。以公司和合作社集中收購加工為主,農戶分散加工為輔。多數公司以干天麻個為產地初加工的主要產品,但由于食用不方便,生產上逐漸關注新的加工方法;天麻片是一種保存和食用比較方便的加工方法,近年來有增加之勢,但天麻的相關標準研究卻比較落后;天麻粉由于其食用方便,逐漸被消費者接受,但由于改變性狀,市場準入要求高,而相關的標準研究滯后,導致天麻粉的推廣受限。目前全國有100多個廠家生產天麻制劑,以天麻為首的準字號中成藥品種達共418個,其中貴州11個制藥企業擁有名稱中含“天麻”的13個國藥準字號批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