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工人正在將天麻種裝袋。
在離波密縣2公里的地方,是波密縣科技局的實驗種植基地。一群藏族婦女將一堆腐殖質裝進一個一個塑料袋,同時還將一些直徑1-2厘米將近腐化的樹枝也裝了進去。這些是波密縣科技局請來種植天麻的工人,塑料袋里,已經種上了天麻種子,裝好的袋子被一層一層碼在架子上。
近年來,波密縣確定了“兩產業一平臺”發展思路。“一平臺”是指提升波密城鎮化建設,包括波密縣城和各鄉鎮建設,吸納更多的人來波密投資興業。“兩產業”是指旅游業和天麻。波密縣計劃用三年時間把天麻打造成波密的一個品牌,發展成一個產業。
波密縣科技局局長郝海利是天麻的主要負責人。郝海利的父親曾是青藏公路的護路工人,他從小在格爾木長大,1990年,郝海利從格爾木考入西藏農牧學院,1994年7月份畢業后來到波密,至今,他已在波密待了20年。2004年波密建立天麻種植基地,剛開始只有郝海利和駕駛員兩個人,后來才逐漸有人調到這里。
天麻種植沒有什么技術性的難題,但是種子很難繁育。天麻開花結果后,把種子灑在有蜜環菌和萌發菌的腐殖質組成的土壤中,經過一年半培養,才能長成適合老百姓種植的天麻。天麻整個成長期需要3年:第一年種下去,第三年方可出售。生長周期長造成育種困難,科技局就負責解決種子少這個制約天麻產業發展的瓶頸問題。2014年,波密縣要求科技局培育3萬斤天麻種。
在離波密縣城30公里的古鄉,318國道橫穿這個小鄉鎮,在318國道的一側是剛落成的鄉政府便民服務大廳,服務大廳對面就是布措家。布措家是波密縣第一批人工種植天麻的農戶,現在布措家天麻種植面積只有180平方米。2013年,布措家種植天麻收入5000多元,苦于沒有那么多天麻種,想擴種天麻的布措一籌莫展。這是一個普遍性問題,老百姓自己培育天麻種時間周期太長,而且培育種子還需要一定的技術和環境條件。
技術越好,規模越大,那么效益也會越大。現在,科技局成立了公司,以公司的形式對天麻產業進行市場化運作,現已投入資金500萬元。通過讓老百姓購買科技局培育的種子,或者以部門申報項目再補貼的形式,來擴大種植。例如一斤種子市場價是120元,而波密縣為了促進天麻產業的發展,規定科技局按100元每斤來售賣的。
種植天麻是一項高投入、高產出的項目。天麻必須和蜜環菌一塊生長,它所吸收的營養來自蜜環菌,蜜環菌也需要人工培育。天麻的生長需要闊葉林的枝條和菌棒,腐殖質是為了保持它的野生狀態,波密縣森林里的烏桿天麻是最好的品種,由于無節制的采挖,現在很難挖到了。天麻在10攝氏度以上才會生長,每年3—4月份或者10月份種植,第二年結出天麻。一畝地需要約600斤天麻種,一斤天麻種的市價120元左右。蜜環菌一平方米需要3—4瓶,一瓶7元。一畝地總計投入7萬多元,但是產出驚人。保守估計,種下去的天麻一年后重量就可以翻5—6倍。2014年培育的3萬斤天麻種,按5倍的產出,屆時將收獲15萬斤天麻。市場收購價每斤50—80元,屆時將會有750萬—1200萬元收入。
現在,波密縣科技局還利用天麻、靈芝等藏藥材開發出一些保健品,并希望通過招商引資,在波密建立加工天麻的廠房,形成天麻產業鏈。但是現在波密縣的天麻種植規模才9000多平方米,還沒有完全形成規模。
如今,林芝地區其他縣,如米林縣等也在嘗試種植天麻,但是同樣面對天麻種缺乏等問題。因此,波密縣科技局培育的天麻種,還要分配到其他縣,幫助他們種植天麻,以壯大天麻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