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前,楊祝良安排昆明植物所博士研究生秦姣研究囊泡杯傘屬真菌。隨后,秦姣在研究中發現,該屬不但在北半球的歐洲、東亞及北美有分布,在南半球的澳大利亞及新西蘭也有蹤跡。
如何獲得各大洲的該屬標本?楊祝良表示:“德國、英國、美國、澳大利亞、日本及斯里蘭卡的同行都給予了鼎力相助,使得我們能夠獲得高質量的標本,以便開展形態學和分子系統發育的研究,獲得有說服力的科學數據。”
野外科考的發現
楊祝良研究組也發現,由于老標本的DNA大多已經降解,往往無法用于分子系統學研究。為此,研究組不得不在我國各地采集新鮮的標本。他說:“在野外考察中,當遇到我們要采集的標本時,常常是激動人心的。”
野外工作也是有風險的。楊祝良的學生就曾在遇到自己夢寐以求的標本后,過于專注于標本照相和采集,或被蜱蟲和馬蜂咬傷,或因踩踏不穩相機被甩到十幾米之外的陡坡下。
歷經艱辛,通過大量標本采集,楊祝良指出1998年夏天其在元寶山遇到的囊泡杯傘是個新物種。至今,研究組首次利用分子系統學的證據證明囊泡杯傘屬應作為一個獨立的屬來處理,囊泡為該屬的一個共衍征。
這些年來,研究組收集了來自歐洲、北美洲東部和西部、中國、日本、斯里蘭卡和澳大利亞等地的囊泡杯傘屬標本,通過四個基因片段的測序,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進展。
他們首次采用多基因譜系一致性識別方法,對囊泡杯傘屬全球的物種進行了界定,將過去誤置于杯傘屬和雞油菌屬的物種轉隸于囊泡杯傘屬,并探討了該屬可能的成種方式,在該屬的分類學和系統學研究中實實在在地前進了一步。
楊祝良研究組還發現除北溫帶及澳大利亞外,熱帶亞洲也有囊泡杯傘屬物種分布;囊泡杯傘屬所有物種均為地區特有,其中亞洲3種,歐洲2種,北美洲和大洋洲各1種;該屬物種的地區特有現象可能由異域成種所致。
就囊泡杯傘屬真菌的進一步研究,楊祝良也表示該物種的起源時間、地點和擴散路線仍不十分清楚,需要進一步探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