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論斤兩賣,現在按罐箱賣!”9月6日,通江山霸王野生食品公司的生產車間里,公司董事長牟桄億感慨。記者看到,生產線上,篩料、熬制、封罐、殺菌、包裝一氣呵成,最后形成銀耳湯的罐裝產品。
通江縣商務局負責人介紹,通江銀耳雖一直名聲在外,但產量較低,近些年規模有所擴大,但依舊缺少深加工,產品附加值低。如何突破瓶頸?該縣與相關企業不斷嘗試,打造“有機”品牌,開發高科技含量產品。
在山霸王、裕德源等公司的種植基地里,記者發現,每一排銀耳菌棒下都放著3個小鐵盆,盆里放的是豬油、菜粕和白糖調制的溶液。技術人員介紹,銀耳易招螨蟲,這些小鐵盆的作用就是來吸引這些害蟲的。“我們用這個辦法來殺蟲,禁止使用任何農藥。”
確保了產品“有機”,附加值又如何延伸?近年來,通江將食用菌產業列為全縣四大支柱產業之一大力發展。采取“公司+基地+農戶+科研機構”和“種植大戶、專業合作社+科研機構”的模式,進行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種植。同時,幫扶企業開發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產品,并不斷延長銀耳綜合利用開發的產業鏈,助推銀耳銷售從初級加工食品原料到深加工產品邁進。
銀耳湯、銀耳茶、銀耳膠囊……如今,通江銀耳已不僅僅是論斤賣的初級產品,而是有了更高附加值的深加工產品。據牟桄億介紹,公司去年實現產值過億元,在通江建立了十幾個基地,通過發展訂單農業帶動農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