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農行山東魚臺支行以支持“三農”經濟發展為己任,立足縣域實際,創新信貸模式和貸款品種,強力支持獨具區域特色的大棚毛木耳養殖等菜籃子工程,著力打造以優勢特色品牌農業為主體的現代化種養殖業。5年來,該行累計發放小額農戶貸款、農村生產經營貸款6億元,助推近萬家農戶發家致富。
山東魚臺縣瀕臨風光旖旎的微山湖畔,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溫暖濕潤,極適宜毛木耳的養殖。為改變農戶種養殖結構,按照縣委、縣政府“宜工則工、宜農則農、宜種則種、宜養則養”的農業產業化指導原則,王魯鎮政府率先組織王魯鎮村“兩委”外出學習參觀,并選定了毛木耳養殖項目,經過近年來的精心引導與培育,王魯鎮已發展成山東省最大的毛木耳生產基地,發展專業養殖合作社30余家,合作社成員達3000余戶,年產鮮木耳近億斤,產值達10億元。
為支持大棚毛木耳養殖,農行山東魚臺支行積極探索農戶小額貸款發放模式,先后推出了“多戶聯保貸款”、“合作社+農戶互保貸款”、“基地+合作社+農戶貸款”和行政事業單位員工擔保貸款,采取地方政府推薦、村委會協查、合作社推介等方式,并組織4支“三農”服務隊,攜帶復印機具、資料,走村串戶,上門服務。近年來,該行累計發放此類貸款近4億元,惠及全縣8個鄉鎮,近5000家農戶,形成了集食用菌培植、養殖、收購、初加工、深加工為一體的一條龍產業鏈。專業化、規模化養殖使農業產值翻了數倍,農民收入倍增。
近日,該行員工在回訪貸款農戶時,王魯鎮最大的毛木耳養殖專業戶、山東省魚臺縣照連木耳種植專業合作社的朱照連理事長興奮地說:“我從2008年開始種植毛木耳,規模已由最初的8000袋發展到現在的80萬袋,今年純利潤不會低于80萬元。我依靠食用菌種植過上了富裕的生活,如今家里蓋上了三層新樓房,還買了小轎車,小日子過得比蜜還甜。一畝毛木耳大棚,大約能裝10萬袋,純盈利就是10萬多元,比烏金都值錢。目前俺們合作社已發展社員300余戶,集約化、產業化經營的路子會越走越寬。”甘莊村農民程相華在忙完自家兩個食用菌大棚種植工作后,又來到種植大戶朱照連家的大棚里打工,他說:“以前俺在外邊打工,現在村里發展了木耳大棚,足不出村就能掙錢,我不但能照顧田地和家里,一年又能掙個上萬元,一舉多得。”程相華很滿足地和我們聊著。
在甘莊村,一個個食用菌大棚鱗次櫛比,猶如一朵朵白云飄落在這里。棚內棚外,村民們正有條不紊地灑水、摘菜、晾曬,火熱的勞動場面構成了一幅幅亮麗的田園風景畫。在魚臺境內,像甘莊村這樣規模化養殖毛木耳的專業村已超過40余個,農業銀行的惠農貸款助推“朵朵白云”在廣袤的土地上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