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黃鄉益生園菌業育菇車間。 (記者朱文明 攝)
如此低的溫度靠節能恒溫設備保持,包括濕度和光照在內,全由車間外一個智能設備調控。這讓原本季節性栽培的蘑菇,實現了工廠化生產。產業園內13家加工企業,日產量達到100噸,初步形成集研發、生產、深加工及廢棄料綜合利用于一體循環發展產業體系。
大黃鄉食用菌產業,是齊河特色農業產業園區發展的一個縮影,也是該縣推動鎮域經濟發展的一個成功案例。
廠房里80天長成 一年收5季
春末夏初,小麥抽穗。過建邦黃河大橋,進入齊河境內,沿晏黃線一路向北,跨過趙牛河上一座小橋后,再行駛七八公里就到大黃鄉駐地。
這是個典型的農業鄉鎮,沿街多是平房,夾雜其中的兩三層小樓很有鶴立雞群的味道。在年輕女副鄉長劉曉真帶領下,走進鄉政府南鄰的食用菌產業園,看到另外一番景象。平整的園區路兩側,是10余家企業,院內生產廠房高大敞亮。
山東齊河益生園菌業有限公司在產業園最西頭,進廠區大門,看到一處小山一樣的料堆,主要是木屑、粉碎的玉米秸稈和棉籽殼等,這是制作菌包的主要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