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一公斤賣10元的生豬成本至少要12元多,每賣一頭豬都要虧300多元。”近日,龍巖市新羅區雁石鎮養豬戶陳炳炎無奈地說,因生豬價格低迷,準備賠錢把豬賣了,依據政府的指導轉型做其他產業。
上世紀90年代開始,新羅轄區內養豬場遍地開花,龍津河流域內生豬存欄數最高峰時達近百萬頭,隨之而來的是水質迅速惡化。為此,市、區兩級多次展開專項整治,僅去年就拆除養豬場3000多家、面積達181.2萬平方米,加上豬價低迷促使不少養殖戶主動退出,龍津河水質明顯改善。然而,大量的養殖戶面臨轉產轉崗和生計問題。
近日,新羅區農業局的工作人員再次來到位于適中鎮新祠村的紫喬雨金線蓮合作社,向合作社理事長林美英講解金線蓮培養的注意事項。
林美英說,近年來,區里積極鼓勵生豬養殖戶轉產轉崗,鎮村干部帶著大家去漳州學習考察金線蓮培育技術,看到金線蓮“錢景”的林美英等人下定決心轉產。轉產后,各級農業、畜牧部門常組織培訓班,并不時下來提供技術指導,鎮里還先后引進紅寶石等3家生產金線蓮的生物公司,優先向退養的養豬戶提供組培苗,全程提供技術指導,成品按合約價收購。
“新鮮金線蓮一公斤可賣260元-360元,這種2兩一籃的禮盒裝金線蓮更可賣到120元,收益還非常穩定。”據林美英介紹,合作社目前已有成員23名,大部分都是以前的養豬戶,年產鮮金線蓮2.5萬公斤左右。目前,該鎮已有60余戶養殖戶利用廢棄的豬圈裝上遮陽棚改種金線蓮。
新羅區農業局副局長張志堅說,這兩年,積極引導養豬戶發展高附加值、生態效益好的特色種養業,對轉產戶進行技術指導等已成為該區農業部門的中心工作之一。
在適中鎮新祠村,畢業于華中農業大學動物科學專業的楊鎮龍并未子承父業去經營自家存欄量達2000頭左右的養豬場,而是依靠專業知識發展野生豪豬養殖。目前,小楊的豪豬場存欄豪豬近300頭。
“100頭豪豬一天排放的糞尿連一個桶都裝不滿,基本沒污染。”在算完生態賬后,楊鎮龍還算了一筆經濟賬:豪豬食量小,每天只需吃3兩玉米、1公斤青菜,養8個月10多公斤就可出欄,成本在250元到300元之間。目前市面上殺好的豪豬每公斤160元左右,一頭豪豬的純利在1000元以上,而且很受中高檔酒店的青睞,根本不愁銷路。豪豬身上的刺還可入藥,又是制作魚漂的好材料,每公斤售價300多元。
在新羅區,像小楊這樣實現成功轉產的養豬戶已接近三成。
為給轉產養豬戶提供更多的新路,新羅區先后從全國各地引進絞股藍、鐵皮石斛等經濟和生態效益頗為可觀的品種30多個,讓傳統農業迸發出強勁活力。
“我和老伴兩人就能管4畝黑皮甘蔗,去年畝產達1萬多公斤,每畝純收入5000多元。”在蘇坂鎮,69歲的黑皮甘蔗種植戶林炳華說。據了解,目前該鎮黑皮甘蔗種植面積已達2800畝,僅這項即可為農民增收1400萬元,良好的經濟效益讓當地不少養殖戶主動棄豬。
此外,去年10月開始,該區農業局還在大池、鐵山兩鎮試行以豬糞混合稻草作為培養基質栽培雙孢蘑菇,通過自主研發的腔式負壓發酵和預發酵兩項技術,完全消除了豬糞的異味,產出的蘑菇經檢測重金屬含量均符合食用衛生標準。“每平方米產值約150元,且能消耗干豬糞7.5公斤,經濟和生態效益均十分可觀。”據農業局食用菌站農藝師簡浪波介紹,這一技術已基本成熟,下一步將在條件較成熟的大棚、廢棄倉庫、豬圈等地推廣種植。
“我們將加大農戶轉產的引導力度,因地制宜地引導養豬戶發展環保、高效的綠色生態產業。”新羅區農業局局長陳超雄表示,該局結合各地實際,入戶調查收集轉產戶的轉產意向,并組建區農技專家服務隊,以“一對一”“一對多”的形式定向聯系轉產戶,為其提供技術服務和業務指導。此外,目前該區還在積極擬訂養豬戶轉產的相關扶持政策,擬在資金、項目申報等方面予以轉產戶支持與幫助。轉產政策扶持將涵蓋農民轉產各個環節,從租賃經營流轉土地,到良種、苗木、生產設施投入和技術培訓、業務指導等各方面給予全方位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