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現在已經完全離不開這些小不點了。”看著廠房里連片的蘑菇,北京市房山區石樓鎮盛鑫綠洲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閆石坡臉上笑開了花。盛鑫綠洲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是一家專門從事食用菌生產的企業,主要生產平菇、香菇、茶樹菇等菌類產品,產品主要供應北京地區,目前擁有400畝的生產基地,年利潤1200萬元。閆石坡告訴記者,他從事食用菌產業已經有10個年頭了,從入門到精通,他越來越覺得這些小東西的可貴之處,既是食材,又是藥材;占地少,不爭肥;投資少,效益高……是農民致富的好幫手。
日前,記者從四川省成都市金堂縣召開的2014年中國食用菌行業大會上獲悉,目前我國食用菌產量約占全球總產量的80%,已成為世界食用菌生產與消費的第一大國。特別是近年來隨著人們對綠色、營養農產品的日益青睞,食用菌的消費趨勢正在形成,我國食用菌產業還有巨大潛力可挖。
小產品變身農民致富寶
食用菌產業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我國也是最早培育食用菌的國家之一,早在南宋時期,吳三公憑借其自創的砍花法成為人工栽培香菇技術的創始人。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食用菌產業得到了迅猛發展,栽培的菇類由幾種發展到幾十種,生產水平大幅度提高,同時突破了季節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彌補
糧食不足的問題。食用菌已成為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農產品,一葷一素一菇的膳食模式也成為飲食文化的新主流。 中國食用菌協會常務副會長高茂林指出,近年來我國的食用菌總量持續增長,食用菌產業規模日益壯大,已經成為助農增收的新興產業。目前,全國食用菌年產值千萬元以上的縣有500多個,年產值億元以上的縣100多個、專業合作社4000多家,食用菌從業人員達2000多萬人。食用菌產業在全國開始由點向面拓展,在黑龍江、遼寧、山東、河南、河北、浙江、四川等省形成了一大批全國知名的食用菌主產基地,以這些主產基地為基礎,開拓出一條農民脫貧致富的新路子。
高茂林介紹,河北省臨漳縣是一個以食用菌為主產業的農業大縣,截至2011年底,食用菌種植已經覆蓋了全縣14個鄉鎮,發展食用菌種植村185個、種植基地28個、種植面積達476.7萬平方米、種植戶1.5萬戶,年產菇6.8萬噸以上,綜合產值達到5.6億元。轉化農作物秸稈10萬噸,種植戶人均年增收7500元。全縣食用菌龍頭企業及合作社22家,年種植400萬瓶,生產成品菌棒800萬棒,年加工食用菌3.5萬噸、產值1.23億元、效益1132萬元。食用菌已成為該縣的支柱型產業。
循環特性造就新興朝陽產業
農林廢料是食用菌的重要原料,是菌類生長的溫床。食用菌產業是發展循環經濟必不可少的一員。
高茂林說,食用菌產業是名副其實的朝陽產業,這是由其自身的循環、環保特性所決定的。一方面,食用菌是以農林業的廢棄物(如棉籽殼、秸稈、麥草、玉米芯、黃花梨廢枝等)為培養基生產出來的。這種特殊的生產方式既能使農業廢棄物得到綜合利用,又為食用菌產業發展找到了取之不盡的原料,緩解“菌林”矛盾,促進食用菌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食用菌收獲后的培養基廢菌料不僅可作為綠色有機肥料、畜禽飼料及生物能源,還可再次利用栽培如大球蓋菇、平菇等食用菌,這樣就能有效延長農業產業鏈,促進農業生態環境的優化,是典型的生態循環型現代農業。高茂林告訴記者,一個300平方米的標準蘑菇溫室大棚,一年能消耗8—10噸農作物秸稈和8—10噸動物糞便。同時,能生產鮮菇1.5萬斤,產值約4.5萬元,純收入達2.5萬元以上。
北京食用菌協會會長、北京市農林科學院植保環保所研究員劉宇認為,發展食用菌產業,在推進形成“廢棄物-資源-產品-廢棄物-再生資源”的循環鏈條中,實現了農業產業的大融合,既具有明顯的經濟效益,又兼顧了生態效應。可以說,食用菌生產從原料利用上使企業降低成本;從廢菌料利用上開啟循環農業發展之路,增加企業和種植戶生產效益,做到一舉多得,是發展生態農業的有效載體。
高茂林認為,未來食用菌產業的前景相當廣闊。從國際消費來看,受2008年全球金融風暴的影響,我國食用菌產品出口遭遇寒流,出口額度大幅下滑,價格驟降。近兩年隨著全球經濟的逐漸復蘇,國外市場逐漸回暖,食用菌的消費趨勢正在形成,今后食用菌國際市場需求量將持續擴大,這為國內出口企業提供了發展良機。從國內消費來看,人們對營養、健康更加重視。食用菌因其所具有的“綠色、營養、安全、保健”功能日益受到消費者的青睞。各類有特色的食用菌餐飲消費酒樓、酒店逐步進入百姓的視野,各類特色的以食用菌為主料、配料的特色菜、招牌菜陸續推出,并逐漸進入百姓的餐桌。目前發達國家食用菌人均消費量在2—5千克/年,而我國人均消費還不足1.5千克。我國有13億人口,如果每人每年多食0.5千克食用菌,每年就要多消費65萬噸,相當于一個中等產量省份一年的產量,國內市場發展潛力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