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國家退耕還林的實施讓許多地方的農民增加了收入。鎮雄縣杉樹鄉的2萬多農村群眾,正是抓住國家實施耕還林政策的機遇,大力發展竹產業和天麻產業,實現了農村經濟的巨大發展,全鄉村容村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使杉樹鄉成為一顆深藏在大山深處的明珠。
走近杉樹鄉,所有的山坡郁郁蔥蔥,漫山遍野都是竹林。據杉樹鄉鄉長周軍講,杉樹鄉有一定規模的原始竹林,歷來就產竹筍,村民們對種竹子的好處都比較了解,因此,杉樹鄉的村民對國家實施的退耕還林政策熱烈歡迎和擁護,實施起來比較順暢。說起杉樹鄉竹產業的發展,在杉樹鄉林業站工作多年的站長沈成龍如數家珍地向我們介紹。在鄉里的組織下,沈成龍第一個在杉樹鄉建起了竹苗苗圃基地,第一個在杉樹鄉實現了竹產業種子育苗。他說許多人家不僅把符合退耕的承包地退耕還了竹,有些人家還把好田好地也種上了竹子。據了解,杉樹鄉有兩萬多人,現有各種竹林12萬畝,人均享有4畝多竹林。這些竹林中,有17744畝是退耕還竹的,絕大部分是土質比較肥的好田好地。與此同時,由于杉樹鄉與彝良小草壩相隔并不太遠,地理氣候基本相同,杉樹鄉出產的天麻可與小草壩天麻比美。于是近些年來,鄉里還組織村民們利用優越的氣候地理條件發展天麻種植,目前種植天麻6950畝,市、縣在杉樹鄉都建有天麻種植示范基地。
杉樹鄉的群眾“把山當田耕,把竹當菜種”,通過多年的發展,目前杉樹鄉竹產業和天麻產業已經具有了相當的規模,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我們沿著蜿蜒的山路到了細沙河村采訪,沿途經過了無數個村莊,發現在其他許多鄉鎮被列為亮點工程的“新農村”,在杉樹鄉卻是比比皆是,家家都已經蓋上或者正在翻蓋新房子,一幢幢別致漂亮的特色民居如鑲嵌于崇山峻嶺中璀璨奪目的玉明珠。在杉樹鄉細沙河村,我們了解到,該村現有退耕還林竹林8600畝、天然竹林17000畝,戶均竹筍收入上萬元的有100多戶人家,而村民姚勝貴家每年的竹筍收入就有3萬多元。杉樹鄉海壩村民小組共有18戶人家,有兩戶外出,沒有外出的16戶人家種了天麻,每年收入10萬元以上的就有12戶,其中有3戶收入達到20萬元以上。杉樹鄉通過發展以竹林和天麻為主的特色產業,使該鄉年人均總收入達到8000多元,戶戶收入破萬元,家家都是萬元戶。退耕種竹種天麻,不僅讓杉樹鄉美麗的山頭更美了,也讓村民們真正通過產業的發展富了起來。
為了把竹產業和天麻產業進一步做大做強,目前,杉樹鄉已經組建了竹產業協會和天麻產業協會,引進外商進入杉樹鄉進行竹筍、天麻深加工延長產業鏈提升附加值的工作也已經提上了杉樹鄉黨委、政府的工作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