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來豬價持續走低,每養一頭豬要虧上300多元。”4月3日,新羅區雁石鎮的養豬戶陳炳炎無奈地向走訪中的領導干部反映,因生豬價格低迷,自己準備賠錢把豬賣了,希望政府能夠幫助指導轉型做其他產業。
內外交困,養豬戶心憂謀轉產
之前,生豬養殖讓不少農民錢袋鼓起來,新羅轄區內養豬場遍地開花,龍津河流域內生豬存欄數最高峰時達百萬頭。龍津河難以承受如此高密度的生豬養殖,水質迅速惡化。為此,市區兩級政府多次展開專項整治,僅2013年,就拆除養豬場3000多家181.2萬平方米。然而大量的養殖戶卻面臨轉產轉崗和生計問題。
今年來,新羅區在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黨員干部紛紛深入街鎮村組聽民聲。走訪中,他們收到最多的問題就是——“豬場拆除了,養豬戶的生計怎么辦?”“拆豬圈雖難,但養豬戶的轉產轉崗才是真正的重頭戲,我們一直在探索可行的路子。”區農業局副局長張志堅告訴筆者,積極引導養豬戶發展高附加值、生態效益好的特色種養,已擺上了全區的重要工作日程。
上下求索,致富新路“轉”出來
“梅雨季節要注意讓室內溫度保持20-25℃,同時也要注意控制濕度,以防止金線蓮后期感染。”4月3日,技術人員再次來到適中鎮新祠村的紫喬雨金線蓮合作社,向合作社理事長林美英講述金線蓮培養的注意事項。
林美英說,近年來區鼓勵養豬戶轉產轉崗,鎮村干部帶著他們去漳州學習考察,看到金線蓮“錢景”,林美英等人才下定決心轉產。適中鎮還先后引進紅寶石等3家生產金線蓮的生物公司,優先向退養的養豬戶提供組培苗,并全程提供技術指導,成品按合約價收購。“新鮮金線蓮一斤可以賣130-180元,這種2兩一籃禮盒裝可以賣到120元,每年可比養豬多掙5萬多元。”林美英介紹,合作社目前已有成員23名,年產金線蓮在5萬斤左右,年產值達700多萬元。林美音等人的成功,讓更多的群眾看到了金線蓮產業的前景,目前,適中鎮已有60余戶農民改造了廢棄豬圈種植金線蓮。
在新祠村另一頭,畢業于華中農業大學的楊鎮龍并沒有子承父業地去經營一家存欄量達2000頭左右的養豬場,而是依靠專業知識發展野生豪豬養殖。目前,小楊的豪豬場已初具規模,現有豪豬近300頭,不少本地及外地村民都慕名前來,向小楊學習豪豬養殖方法。在新羅區,實現成功轉產的養豬戶已接近三成,有利用山泉水養殖三文魚、脆肉鯇的,又有利用廢豬場養殖石蛙、奶山羊的,且均取得了良好收益。
引進名種,傳統種養迸發活力
新羅區以市場供求為導向,根據當地農業環境和生產條件,先后從全國各地引進絞股藍、鐵皮石斛等生態效益較可觀的30多個種養項目,為轉產養豬戶提供了新路子。
“我和老伴兩人就能管4畝黑皮甘蔗,去年畝產達到2萬多斤,每畝純收入5000多元。”在蘇坂鎮,69歲的黑皮甘蔗種植戶林炳華指著田中剛種下的甘蔗苗說。目前該鎮黑皮甘蔗種植面積已達2800畝,僅此一項即可促進農民增收1400萬元。
去年10月開始,該區在大池、鐵山兩鎮試行以豬糞混合稻草作為培養基質栽培雙孢蘑菇,“每平方米產值約150元,且能消耗干豬糞7.5公斤,經濟和生態效益均十分可觀。”農藝師簡浪波介紹,下一步將在條件較成熟的大棚、廢棄倉庫、豬圈等地推廣種植。
該區組建區農技專家服務隊,定向聯系轉產戶,為其提供技術服務和業務指導,并擬訂養豬戶轉產的相關扶持政策,擬在資金、項目申報等方面給予轉產戶支持與幫助,在租賃經營流轉土地,到良種、苗木、生產設施投入和技術培訓、業務指導等各方面給予全方位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