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東莞一家3口因食用蘑菇“白毒傘”導致中毒。春夏之交的廣東潮濕多雨,野外的蘑菇又大又靚,引得不少市民前往采摘。從2000年至2013年,廣東地區有案可查的蘑菇中毒事件共有73起,299人中毒,38人死亡。我市近年來也有一些食用野生蘑菇中毒事件發生。眼下氣溫逐漸升高,雨季馬上到來,野生毒蘑菇生長旺盛。衛生部門提醒,切勿采摘野蘑菇食用,謹防中毒。
毒蘑菇分布在哪?
大多位于山林,隱蔽潮濕的灌木叢與樹叢中多見
“從2010年至今,我市共監測到3起毒蘑菇中毒事件,分別在惠城區、惠東縣和博羅縣,均為一家人同時食用、中毒。”市疾控中心食品監測科主管醫師劉素芬說,今年以來我市還沒接報過毒蘑菇中毒的事件,同時,今年我市啟動了食源性疾病個案監測,當醫院醫生懷疑患者是因為吃進去的食物導致疾病出現,通過監測網絡可以及時向疾控部門報告,如果懷疑為暴發事件,將啟動流行病學調查。
在我市,毒蘑菇有哪些種類呢?毒蘑菇分布在哪些區域?
劉素芬介紹,文獻記載中在我國的毒蘑菇達180多個品種,能威脅生命的有20多種,劇毒致死的有10余種。“春夏季是毒蘑菇生長旺盛的季節,它的生長環境多種多樣,適合隱蔽、潮濕的地方,沒有特定的地方,且形態與食用菇相似,沒有明顯特征。”
市農科所一名專家介紹,蘑菇生長需要一定條件,如多雨季節、低溫天氣,濕度一般要達到80%至90%,并且周圍要有枯枝爛葉等形成有機質,毒蘑菇大多位于山林中,潮濕的灌木叢、樹叢中比較多見。
惠州工程職業技術學校教師楊自軒說,據了解,在我市最毒的應該是“白毒傘”,這也是廣東毒性最強的蘑菇,它是我國南方的一個特有品種。“只要小小的一株就可以毒死一個成年人。”楊自軒說。民間常說“越是鮮艷的蘑菇就越毒”,那長得樸素的蘑菇是否就可以掉以輕心呢?“完全不是,例如白毒傘,就長得很素雅。”
中毒類型有哪些?
胃腸型中毒最常見,臟器損害型死亡率高
劉素芬介紹,毒蘑菇中毒的臨床可以大致分成6個類型:胃腸型、神經精神型、溶血型、實質臟器損害型、呼吸與循環衰竭型和光過敏性皮炎型,最常見的還是胃腸型,主要癥狀為惡心、嘔吐,伴口水過多、流汗,漸漸出現視力模糊、頭暈甚至昏迷。“食用了毒蘑菇,潛伏期較短,最快在半小時內會出現癥狀。”劉素芬說,臟器損害型是毒蘑菇中毒最為兇險的一種類型,病死率可高達90%以上,回天乏術。
記者了解到,劇毒磨菇中有一種鵝膏毒素會有6~12個小時潛伏期,潛伏期過后會表現出一些腸胃炎癥狀,中毒者會惡心、嘔吐、腹痛,一兩天后,毒素開始全面侵蝕人體中薄弱的部位,導致肝、腎、心、腦、肺等器官功能衰竭。
中毒后如何自救?
用筷子刺激咽喉壁催吐
用筷子刺激咽喉壁催吐
市中心人民醫院急診內科主任、主任醫師王國標介紹,中毒后要學會自救:可以自己用筷子塞到口腔刺激咽喉壁嘔吐,或者多喝點水,胃內物增加后再刺激咽喉壁進行嘔吐,并盡快到醫院就診。“病人最好將當時食用的蘑菇和嘔吐物一并帶到醫院來,便于醫生對癥治療。”
延伸閱讀
野菜也不要隨便采食
野外的蘑菇不能隨便采,山上的野菜也不要隨便摘。
劉素芬介紹,植物性中毒有以下分類:本身就有毒,食用后人會中毒的;本身含有毒成分但經過一定加工手段可以去除的;本身沒毒但在特定環境下會產生大量的毒素。
還有一種情況是,山區的人有采食有藥用功效植物的習慣,如果誤食后果難料。“去年,市區下角有一家四口誤以為曼陀羅花可以抗癌,自行在野外采摘,然后拿回家煲湯,致全家人中毒。”劉素芬提醒市民,切莫憑借外形或經驗判斷野生植物可否食用;有的與可食用植物十分相似,但實際上全然不同;有的雖然有一定藥效,但是沒經過特殊加工處理而食用卻會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