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保證木材用量,鄉政府還和利州區林業和園林局協商,對香菇種植戶在使用木料時給予優惠,即種植規模在5000袋以內種植戶每戶可以免費審批一次性間伐自用材2立方米,不夠還可繼續申請,由農戶運到食用菌制種場折價抵袋料價款,多退少補。同時,計劃種植袋料香菇的農戶,先向制種場按每袋香菇袋料0.5元的標準交預付金。在袋料價格上也進行了指導性定價,讓群眾能接受。
有政府資金補助和優惠政策扶持,群眾積極性空前高漲,農歷年前就有近百戶農戶交了預付款,制種場也及時組織人力制種。春節長假還沒有結束,制種場就又開足馬力加緊生產袋料。楊場長介紹說,加工香菇袋料所用人工全是本鄉內的剩余勞動力,平均每天用工都在二十余人,每天工作時間都在10個小時以上,這樣,既增加了當地農民的收入,還保證了生產時間,在時間緊、任務重的情況下,還要在晚上加班打料和燒爐殺菌。
為確保種植戶能及時購回菌種袋料,盡早投入生產,鄉政府還引進了來自青川縣的業主在羅家片區興隆村建起了第二了菌種制種場,為羅家片區5個村的種植戶生產袋料。
截止2月中旬,兩個制種場已生產香菇袋料40余萬袋,均已由種植戶購回上架,還有種植戶源源不斷的往制種場運送木料,還有一些農戶在交預付款,照目前情形看,預計還要生產50多萬袋才能滿足生產需求。
白朝鄉政府鄉長趙震告訴筆者,白朝鄉地處廣元市利州區西部,平均海拔1000米,在全區海拔最高,是典型的高寒地區純農業貧困鄉,基礎條件較差,農民經濟來源匱乏,增收致富難度很大,為破解山區農民增收致富“瓶頸”,政府想盡千方百計,多方籌措資金,發展袋料香菇、椴木木耳、地栽靈芝“三大產業”,讓山區群眾在家里就能掙到錢。通過一年來的發展,食用菌已逐步成為山區農民的“錢袋子”,到2020年實現全面小康目標山區群眾信心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