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0歲的孫少起是天津市西青區王穩莊鎮小孫莊村農民,初中畢業后就在村農技站工作。后來他承包魚塘干起水產養殖,一干就是30多年。從開始創業他就堅持走科技這條路,定期向天津農學院專家求教,學習南方漁業養殖水質調整技術,培育出尼羅鯡等多個適合北方養殖的魚類品種。隨后他又從荷蘭引進奶牛辦起了奶牛養殖場,并引進南方用坐基質培育食用菌獲得成功,使原本難以處理的牛糞變廢為寶。
如今,孫少起帶動660多戶村民共同走上致富路。為回報社會,他成立了殘疾人幫扶就業培訓基地,解決了近百名殘疾人就業。他積極響應天津對口支援新疆和田地區建設,來到號稱與“沙漠為鄰”的策勒縣。這里刮不完的風沙,加上持續干旱,每個人的嘴角干裂、起泡。可是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孫少起帶著他的員工克服了一個又一個困難,建成了353個食用菌溫室大棚及其配套設施,并首次在戈壁灘上成功種植出靈芝、茶樹菇、香菇、平菇等多個品種的食用菌,安置當地近千人就業。
他常說:“選擇農業,有人說我是神經病,但我創造出了新品種、新成果。農民高興,那我的選擇就是對的,既然對了就要繼續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