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向程(左)采摘竹蓀
近年來,南部縣升鐘鎮(zhèn)“蜀昇源中藥菌業(yè)農民專業(yè)合作社”社長向程帶領社員先后成功培育出了天麻、黑木耳、竹蓀等多個特色農產品品種,并在10多個鄉(xiāng)鎮(zhèn)建立起了6000余畝示范基地,帶動農戶5000多戶。
農機站成了實驗田
10月9日,記者見到42歲的向程時,他正和社員們在桑地里采摘竹蓀,準備對外出售。談及創(chuàng)業(yè)史,向程感慨頗多。
上職高時,向程學的就是農技專業(yè)。那時,他對果樹、食用菌等特別感興趣。職高畢業(yè)后,向程成了一名電力職工。“我從未放棄過自己的理想。”向程說,在電站工作的10多年里,他一邊上班一邊自學有關農技方面的知識。
一次外出旅游,向程在劍門關見到了成片的野生天麻苗,覺得南部縣的氣候和土質與那里差不多,也可以搞天麻種植。2006年,向程離開電站,找到同樣酷愛農業(yè)知識的同學牟廣泉,一起在升鐘鎮(zhèn)橋壩頭村的農機站內搞起了野生天麻培育。可是事與愿違,第一年下來,他們收了不到1斤的天麻,投入的2萬元化為泡影。
“這次失敗給了我當頭一棒。”向程說,家人也開始極力反對,都認為他是在不務正業(yè),但是向程選擇了堅持。
第二年,向程借錢繼續(xù)搞野生天麻培育。功夫不負有心人,當年,他的野生天麻培育大功告成,成為了全市低海拔種植野生天麻成功的第一例。當年下半年,向程開始在野外大面積種植天麻、川佛手、栝樓,同時開始培育黑木耳。這一年,他的特色農產品種植的總收入超過10萬元。
合作社帶動五千余農戶
2008年4月份,向程吸納了庫區(qū)50余戶農民組織成立了“南部縣蜀昇源中藥菌業(yè)農民專業(yè)合作社”,開始規(guī)模化種植特色農產品。這年下半年,他的合作社利用本地豐富的桑枝資源、農作物秸稈,開始在桑園地里生產竹蓀。
“利用桑枝為主要原料生產竹蓀,免除了需增加尿素氮源和碳源等元素的生產工序。”向程說,自己培育出的竹蓀品質優(yōu),同時還使竹蓀的成熟采摘期延長了6—8小時,增加了采收時間。
隨著種植規(guī)模的不斷擴大,陸續(xù)有更多的農民參與進來。向程說,農民可以通過土地入股、原材料入股以及選擇在合作社打工等多種方式成為合作社的社員。目前,他的合作社入社成員已有1169戶,建成了示范基地5670畝,帶動了該縣5000余戶農戶從事種植,農戶年收入達到了2894元,解決了農村剩余勞動力6340人,輻射帶動1.4萬農戶從事該產業(yè)鏈生產。(原標題:農機站內育“山珍”發(fā)展基地六千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