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下午17時24分,海林市橫道河子鎮退休工人王慶斌在開道村采摘一天黑木耳,乘坐6217次列車回到了牡丹江。
“連續十天掙了1000元,和往年跑山采蘑菇的收入比相差不多,但比跑山采蘑菇要輕松了很多,還省去了販賣蘑菇的苦惱。”王慶斌說。
牡丹江區域內有牡丹江、穆棱河、綏芬河三大水系,水量充沛,水質好,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這些都為發展食用菌產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生態優勢,廣闊的闊葉林木分布為食用菌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原料儲備。從唐代開始,這一地區就有了人工栽種黑木耳的歷史,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加上當地人的勤勞和便利的交通運輸網絡,成就了牡丹江——中國食用菌的美名。
乘坐火車,透過車窗望去,大大小小,星羅棋布地分布著地栽木耳代的身影,列車在大面積種植木耳的地塊穿行,仿佛是在白色的海洋中泛舟。
“今年跑山采蘑菇的人數明顯減少,但打短工采摘地栽木耳的人數卻大增。”開道站站長張良說,”
“每天100多件,每件25公斤,乘火車奔赴祖國各地。”葦河站行李員向記者介紹到。僅葦河鎮范圍內從事黑木耳及食用菌深加工的企業和客商就有近百家。﹙原標題:火車見證食用菌產業發展 李繼坤 李文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