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杏鮑菇有“菇中皇后”美譽,菌肉肥厚,具有杏仁的香味和如鮑魚般的口感,還含有鈣、鎂等微量元素和多種氨基酸,營養價值極高。但作為一種珍稀菌種,杏鮑菇受季節限制,產量也并不算高。如何使其滿足規模化生產需求,是令所有相關企業頭痛的難題。
通過技術創新,成都榕珍菌業有限公司找到了解決難題的途徑。公司如今已實現了包括杏鮑菇、真姬菇、猴頭菇等食用菌的產業化生產,年鮮菇產量達萬噸。
成果轉化為產業化生產“開路”
在郫縣唐昌戰旗現代農業產業園區里,占地300多畝的榕珍菌業廠區呈現出的是一派欣欣向榮的規模化生產景象:一排排整齊劃一的現代化廠房毗鄰而立。廠房內容納著菌種、制袋、GMP凈化接種、智能溫控培育、智能溫控出菇、檢測和包裝等7大類100余個現代化生產車間。
走進車間,只見每個車間大門上都貼著流程執行情況記錄表。產業工人悉心照料著9萬多個杏鮑菇菌包,嚴格按照規定執行每一項操作步驟。已經成熟的杏鮑菇從出菇房里一車車運出來,再經整理包裝檢測后源源不斷地運往市場。
“2011年,公司通過推動食用菌產業化,實現每畝產值57萬元!”公司董事長李宗堂認為,西部擁有豐富的食用菌產業資源,但種植仍停留在傳統小農戶模式。要真正走進市場,走入千家萬戶,就必須推動食用菌的規模化生產,而要實現這一轉變,必須依靠技術研發與成果轉化。
榕珍菌業在成立之初,就將食用菌工廠化標準化生產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科技成果轉化項目的開發視為了核心目標。
要達成目標,公司選擇了同高校進行聯合研發。與西華大學專家教授合作,公司完成杏鮑菇工廠化規模化開發項目,并于2010年得到成都市科技局立項支持,2011年得到省科技廳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專項資金支持。
與此同時,榕珍菌業依托規模化的流水生產線、標準化的流程管理、嚴苛的質量管理體系三股合力,推行“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產業模式,終于打造出西部首家標準化、規模化、周年化的食用菌工廠化生產基地,年鮮菇產量達萬噸。
技術創新為質量安全“護航”
杏鮑菇要實現產業化生產,必須要有菌種質量的穩定性作為基礎保障。然而目前行業內食用菌菌種的生產、保藏、銷售和使用環節缺乏管理,劣質菌種導致減產、絕收的事件時有發生,因菌種質量引起的經濟糾紛等事件也時有出現。
“質量不穩定是食用菌產業化道路上的最大風險。”李宗堂算了一筆賬,榕珍菌業平均每天生產6萬袋菌種,兩個月將生產360萬袋,按2元/袋的直接成本計算,一旦菌種質量有問題,將可能造成720萬元的直接經濟損失。
只有通過科技手段突破瓶頸,才能將產業化的道路真正走穩。公司技術團隊經過兩年刻苦攻關,從菌種資源收集、鑒定、保藏、擴培等防止菌種退化的關鍵技術入手,采用分子生物學技術鑒定和檢測菌種,將目前國內外分子生物學方面成熟的新理論和新技術集成創新,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菌種質量保障技術體系,確保了整個工廠化杏鮑菇生產的穩定和安全。
技術攻關帶來的是立竿見影的效果。杏鮑菇出菇穩定性達到98%,商品菇比例由原來的88.7%提高到91.3%。在項目成果全面應用的2010年,公司實現食用菌銷售收入1.2億元,較項目實施前的2009年提高了50%,實現利潤2000余萬元,較上年增加了100%。
科技廳點評:
如何實現傳統農業的現代化、產業化,不是一個新課題。依托科技成果轉化推廣,卻是榕珍菌業帶給這一課題的新解法。榕珍菌業的道路,為全行業提供了一個值得推廣和借鑒的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