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張愛忠正在大棚里查看木耳的長勢。
九月中旬的一天,在鄉包村干部的引領下,我們新聞中心一行幾人來到太原古交市常安鄉龍莊溝村。據該鄉負責人介紹,龍莊溝村里有人成功種植出了野生品種的木耳,這在古交還是第一例,我們便前來一看究竟。在這里,我們見到了一位地道純樸的農民,他就是該村黨支部書記、古交成功試種木耳第一人——張愛忠。
在一間長約12米、寬6米的小型塑料大棚里,一根根高約一米的木料上生長著密密的木耳,雖然前一日剛采摘過,但也長出了嫩嫩的一層。主人說,可直接摘下生吃,我們嘗了一下,果然脆嫩鮮香,這是因為澆灌用的水是山泉水,木料是野生的,菌種也是一種野生菌,又無任何添加劑,真正是純天然、無污染,味道自然上佳。
在一間長約12米、寬6米的小型塑料大棚里,一根根高約一米的木料上生長著密密的木耳,雖然前一日剛采摘過,但也長出了嫩嫩的一層。主人說,可直接摘下生吃,我們嘗了一下,果然脆嫩鮮香,這是因為澆灌用的水是山泉水,木料是野生的,菌種也是一種野生菌,又無任何添加劑,真正是純天然、無污染,味道自然上佳。
張愛忠介紹說,他早有種木耳的打算了。2006年,他注冊成立鵬蕓種植養殖專業社的時候,經營項目除了他當時正在搞的養蜂、養羊,還增加了種木耳。他經過多次試驗,終于發現村子后山上隨處可見的長不成材的柴樹就是最好的木頭底料,這樣就可大大降低種植木耳的成本。張愛忠從網上查閱買來了山東的野生菌種,今年二月份開始在大棚里打眼種菌,一天澆兩次水,到端午節的時候就采收了。如今一星期采一回,能采二斤干的,產量還是很可觀的。如果冬天能保證溫度,還可以連續生產。
張愛忠能吃苦,又是個能人,他最出名的還是很會養蜂。他養中蜂快20年了,現有15箱蜂,每年會增加兩箱。中蜂產量雖不算高,但品質好。2006年他注冊執照后,省中醫研究所從網上查到他養蜂,專門派人來取樣化驗,結果當年就簽訂了購買合同,每年生產的三五百斤蜂蜜會全部被收購走,今年更是以每斤100元的高價被訂購。張愛忠還養著200來只羊,種著20多畝地。家里家外,張愛忠樣樣做得好。
從2005年算起,張愛忠已連續三屆被選為龍莊溝村黨支部書記。他任期內辦得最得人心的事就是解決了村里幾百人的吃水難題。2010年,在鄉領導及包村干部的幫助下,張愛忠多次到水利部門爭取,終于為該村實施了飲水解困項目,投資30多萬元,從后山鋪設管道,給村里引來了山泉水,安上了自來水,這不僅解決了村民的生活用水問題,更為村民發展種植、養殖項目帶來了便利。因為不缺水了,他一天須澆兩次水的木耳種植才能有條件進行。
看到張愛忠成功種出了木耳、并大有發展潛力時,村里不少人也都想干這個項目了。張愛忠也想著帶領更多人進一步擴大種植、形成規模。今年,在鄉主要領導的積極協調下,他多方爭取到水利部門的墊地項目,秋后為該村造300畝水澆地。該項目的實施又為缺地的龍莊溝村的未來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張愛忠要在這300畝水澆地上做好文章,建設溫室大棚種植木耳,發展“一村一品”,種出規模和大效益,注冊商標,正規包裝,讓無污染、高品質的木耳打入更大市場,創造更好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