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種植不停歇
初秋時節,記者走進黃驊市常郭鎮土樓村村民鄧勝利家的食用菌大棚時,他正和妻子在棚里忙著采菇,一個個菌棒錯落有致地擺滿了大棚,菌棒里剛剛探出頭來的蘑菇,如一把把剛撐開的小傘,長得密密實實。“蘑菇本身喜濕,這些日子雨水多,一天采兩撥,能采三四百斤。”鄧勝利在忙碌的同時享受著收獲的喜悅。
“這邊俺正采著的叫茶樹菇,那邊更‘迷你’的叫秀珍菇,這兩個品種頭一年種植,都是從南方引進的,茶樹菇出菇溫度最高能達30多攝氏度,秀珍菇40度都不死亡,經過市農業專家的培育,發現這兩個品種能適應苦咸水的‘呵護’,也恰好填補了夏季市場上鮮菇少的空當。”說起自己的“新寵”,鄧勝利打開了話匣子。“每年3月份到10月份種秀珍菇、茶樹菇,11月份到來年3月份種白靈菇、杏鮑菇,現在俺家的大棚一年四季不歇著。現在俺家的蘑菇住進了地臥式大棚,這樣的大棚保溫保濕性能好,可以反季節種植,錯開種植高峰期,高價反季銷售,像俺冬春季種的白靈菇、杏鮑菇等,它們對氣溫比較敏感,那效益就更可觀了。毛著算起來,半畝地的地臥棚一年鬧兩萬不成問題,跟種地比,這個數想都不敢想。”鄧勝利笑呵呵地向記者介紹著。
地臥式大棚冬暖夏涼
2007年秋冬交際的那場風災讓鄧勝利刻骨銘心,提起當時的情形,鄧勝利用了一個詞——“全軍覆沒”。當時眼瞅著100個小拱棚的雙孢菇、雞腿菇全毀了,他整個人都垮了, 300萬對一個農民來說簡直是個天文數字。“不怕你笑話,當時都沒信心活下去了。可農業局領導給俺分析原因,鎮領導給俺做工作,咱也不能辜負大伙兒的好心。”反復考慮后,受重挫的鄧勝利決定邁過這道坎。
黃驊市農業局多次組織菇農們去北京、山東等地取經,在外出學習中鄧勝利認識了一個新名詞——地臥式大棚。“結構簡單、粗糙的傳統種植棚架抵御自然災害能力差,雖說地臥式大棚初期建棚成本較高,但從長遠來看不僅具有成本低的優勢,這種棚利用深層地氣給棚內增濕,同時還可以利用陽光進行‘日光蓄熱’,冬暖夏涼更適宜蘑菇生長環境更適宜。更關鍵的是俺們這的苦咸水本身就是一種良藥,一來苦咸水可以有效殺死一些雜菌,提高菌種的成活率 ,從而提高蘑菇產量。另外在蘑菇后期管理時,苦咸水能有效防治病蟲害,也無須噴打農藥,所以咱種出來的蘑菇無公害、純天然。”鄧勝利饒有興致地向記者介紹這個大棚的“神奇”。
據黃驊市農業局工作人員介紹,農業局聘請貴州的食用菌專家常年駐村對種植戶進行技術指導,并且每年都出臺食用菌發展指導意見,專門拿出補貼資金用于基地菇農的建棚和機械設備購置補貼等。到目前,全市共引進雙孢菇、雞腿菇等食用菌品種10余個,推廣防蟲網、誘蟲板和玉米秸、棉稈栽培食用菌等新技術、新模式6個,發展食用菌栽培面積87萬平方米,年產鮮菇1.6萬噸,菇農平均收益在2萬元以上。種植蘑菇為農民找到了一條變資源劣勢為產業優勢、變季節生產為周年生產、變廢為寶的增收致富“絕招兒”。
發展“食用菌產業”
小打小鬧難成氣候。2009年鄧勝利牽頭成立了玉棚食用菌種植專業合作社,目前合作社社員已發展到200多戶。“合作社在農業局技術人員及駐村專家的共同指導下,利用一些農作物的秸稈、棉籽殼、麥麩等原料的混合物制成菌棒,廉價銷售給社員,技術服務俺們全程指導,大伙兒買回菌棒就等著賺錢了。”鄧勝利笑呵呵地說。
在鄧勝利的食用菌種植基地采訪過程中,恰逢市農業局工作人員帶領當地一家大型企業的工作人員過來考察。隨著人們農產品質量安全意識的增強,建立定點蔬菜供應基地已成為一些大企業的新潮。“俺們合作社的蘑菇主要通過滄州一家食用菌公司牽線銷往滄州市區,雖說不愁銷,但是價格增長空間小。俺一直琢磨在銷路上做點文章,可真要進超市走中高端,憑現在的種植規模又很難供上。”鄧勝利說。
目前鄧勝利不斷在添置家當,他買了一臺小型烘干機,如果蘑菇銷路突然出現問題,可以烘干裝袋,減少損失。他還建了一座中型冷庫,按常識來說新采下來的蘑菇超不過48小時,就會萎蔫,影響品質,進了冷庫,放一個月也不成問題。他還進一步發展食用菌菌種,爭取輻射周圍的海興、鹽山等滄州縣(市)及天津大港、山東等地,育種、提供菌棒、技術服務、鮮菇回收,推行食用菌種植一條龍服務……
鄧勝利的視線沒有只停留在蘑菇種植上,他還想圍繞著蘑菇這一小小的經濟作物,做出一篇發展蘑菇種植的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