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家窩菌類產業園和平新地標大都會
9月11日,每日新報記者帶領讀者參觀了天津西青區張家窩菌類產業園及和平區南市未來新地標大都會項目,與新報記者一起下車間、看廠房,與天津新發展的大項目做了一次“零距離”接觸,感受了身邊的城市變遷和發展。
上午9:50,新報大巴駛進食用菌產業園。走進產業園的展廳,四壁上懸掛著菌類的圖片以及生長過程的展牌,其中在大廳的最右側的一組展臺上,還有用菌類食材搭配出來的各種美味菜品的模型,旁邊還標注著不同菌類的營養價值和如何搭配其他食材的文字說明,這讓參觀團里的主婦媽媽們十分興奮,紛紛拿出本子和相機記錄。46歲的張鳳儀對記者說:“孩子現在上高中,正是用腦長身體的時候,這上面說金針菇可以補腦,以后要做給他吃。”
接待參觀團的講解員趙小姐對記者說,今年4月份開始運營之后,自己便在這里擔任講解員的工作。每次來參觀的人都會對這里的展示大廳和養殖設施贊不絕口,很多人都是第一次看到還在生長著的各種菌類。此次參觀路線主要分為講解和體驗兩部分,先是帶大家了解菌類知識,然后就是到后面的養殖廳去身臨其境地觀看菌類的培育過程。而對于這里出產的產品特色,趙小姐表示,產業園實行自動和半自動化、工廠化生產,采用循環農業生產模式培育雙孢菇、鹿角菇、靈芝等高附加值食用菌。
目前項目區還建設了建筑面積3000平方米的食用菌文化展示館,集中展示了從中國古人認識蘑菇、人工栽培到當今的工廠化、產業化生產的發展變革歷程。產業園預計全部達產后,可日產雙孢菇50噸,年產量達到2萬噸,畝產值120萬元,年銷售收入2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