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用菌研發中心。

棚室食用菌生產。

食用菌加工車間。
建設北京城市副中心打造現代國際農業高地
天下蘑菇看通州
燃燈古塔倒映在千年大運河上,在古老而年輕的交融中,娓娓訴說著漕運的盛事與滄桑。在這片沃土秀水的京東大地——通州,孕育豐盈了千姿百態的“通州蘑菇”,宛如“綠色健康使者”,在北京城市副中心閃耀著誘人的光芒。
8月27日至30日,通州將舉辦第18屆國際食用菌大會。屆時,將有來自聯合國(微博)糧農組織、世界銀行(微博)等國際組織代表,各國食用菌方面的科學家、企業家、政府官員及管理人員,國家有關部委及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農業科研院所、大專院校、企業的代表,共計600多名代表來到通州,一睹食用菌大會風采。
活動期間,通州區食用菌產業園將正式成立;舉行非政府性學術論壇,主要議題包括種質資源及其多樣性、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遺傳與育種、病蟲害防治與質量控制、產后加工與管理、營養與藥用、菌種制作與栽培技術、菌根菌;組織與會代表觀摩通州3處食用菌生產現場。
據了解,目前食用菌產業已成為中國繼糧、棉、油、菜、果之后第六大種植產業,食用菌產業具有點草成金、化害為利、變廢為寶的特點,其生產成本低,周期短,效益高,是全國各省、市、區爭相發展的現代農業產業之一。
一直以來,通州區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用食用菌產業帶動農村地區產業結構調整,使其成為特色主導產業之一。經過近年來的持續發展,如今通州區食用菌產業已初具規模,成為京郊食用菌主產區之一。全區已經形成了林下養菌、設施食用菌和工廠化食用菌三大食用菌生產類型。
目前全區林下養菌生產面積已達1萬畝,這也是通州在全國率先開發應用平原地區林菌生產模式。據了解,自2003年起,通州區為提高平原地區速生林地的經濟效益,在全國率先開展了平原地區林菌生產模式的研創和示范應用。經過近年來不懈探索,已形成了成熟的生產技術模式。同時,林菌生產技術還推廣應用于京郊大興、房山、平谷等區縣和河北、河南等省區。林下養菌也是中國最具特色的食用菌種植模式之一。
設施食用菌生產面積2000畝,年產量1萬噸。近年來,通州不斷加大招商力度,吸引有經濟實力的企業在經營主業的同時,將大額資金投入食用菌產業,通過這一方式,通州區相繼成立了北京旺生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大沙務村雙孢菇種植基地、漷縣大香儀村食用菌種植基地等大中型、高標準食用菌生產企業或基地,為通州區現代科技農業起到示范和推動作用。同時,組織各村成立專業合作社,有效整合種植散戶,并配以集中培訓和專業指導,形成有組織有規模的專業種植。建成了永樂店鎮孔莊、陳辛莊村、漷縣鎮草場、西定安村、宋莊鎮喇嘛村、潞城鎮興各莊村等一批食用菌村和種植基地。
工廠化食用菌生產車間5萬平方米,日產量80噸,占全市總產量的60%,居全市之首。目前,通州已形成有效產能的廠家有北京富勤食用菌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冠華農業有限公司、北京綠園永樂農業有限公司、恒達興業菌業有限公司,品種主要包括金針菇、白靈菇和杏鮑菇。眾所周知,食用菌生產的技術瓶頸在于菌種的培養和生產,這也是多數菇農無法獨立解決的問題。鑒于這種情況,通州區還組織成立以綠源永樂(北京)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和恒達興業菌業有限公司為代表的區域性香菇、白靈菇菌種菌棒供應中心,確保了全區食用菌產業的健康發展。
通過舉辦第18屆國際食用菌大會,兩年來,通州先后引進資金3.6億元,新建了各類食用菌公司和基地,不斷發展壯大全區食用菌產業。
如今,通州共引進和示范推廣了白靈菇、金針菇、雙孢菇等十幾個食用菌品種,全區年產各類食用菌6萬噸以上,產值7億元。產品除供應北京市場外,部分還遠銷日本、加拿大等國家和地區。全區有1500多名農民在食用菌生產企業就業,年均收入2.5萬元左右,3500多戶農戶從事食用菌生產,戶均年收入5萬元以上。
近年來,國際性活動不斷在通州集聚,僅今年以來,通州就承辦了皇家禮炮王者杯2012中國馬球公開賽、2012年世界9球北京公開賽等一系列國際重要賽事,進一步提升了在國際上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