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馬龍縣始終把科技服務作為本地食用菌產業提質增效、助農增收的有力抓手,積極采取有效措施,通過“協會+公司+基地+農戶”的運作模式,加大科普工作力度,使科技服務在推動食用菌產業發展中發揮了四兩撥千斤的功效。
該縣在發展食用菌產業過程中,充分發揮食用菌協會的重要作用,協會的主要職責是“以發展草生菌(白蘑菇)為主、野生菌為特色、木生菌為補充”的綜合開發經營項目的發展規劃、計劃編報、示范戶管理工作和通過利益連動機制積極發展會員,帶動農戶利用科技大力發展食用菌種植,積極引進優良菌種進行提純復壯、示范展示,促動全縣食用菌產業健康持續發展。同時,為增強全縣食用菌產業發展的牽動能力,縣科協與食用菌種植協會在技術、項目、政策等方面,對食用菌龍頭企業、種植大戶給予大力扶持,常年聘請省農科院專家、顧問20余人,采取走出去學、請進來教、辦培訓、現場講解、送科技下鄉、趕科技集市等形式,廣泛開展新品種、新技術等內容的培訓,通過“學員點菜、教師下廚”的培訓方式,使廣大菇農掌握了1—2門以上的食用菌栽培技術,成為當地科技致富的能手。目前通過協會帶動,現已培育了凱悅菌業中心示范基地、納章食用菌種植園等食用菌生產加工龍頭企業3家,建成集裝袋、滅菌、接種、發菌、出菇一條龍,機械化生產,數字化微控管理為一體的工廠化生產線一條,培植出香菇、白蘑菇、茶樹菇、雞腿菇、大球蓋菇等15個暢銷品種,遠銷四川、福建及東南亞地區。
該縣積極建立和完善科研創新與研發體系,以馬龍縣凱悅菌業園為技術支撐平臺,加強與省農科院的技術合作,先后引進新品種3個,研發、推廣新技術2項,推廣百靈菇栽培技術、廢料再利用開發合成有機肥技術2項,大大提高了本縣菌業生產的科技含量。建立信息數字平臺共享體系,定期組織會員通過電視、手機短信平臺、互聯網咨詢等方式及時掌握防災預警、技術推廣、政策宣傳、市場供求等信息,解決“賣難”問題,協會以爭創食用菌優勢品牌為重點,規劃建設四個食用菌種植園區,總占地478畝,總投資4000萬余元。今年上半年,該縣食用菌完成草生菌種植12萬余平方米,木生菌種植786萬袋,人工食用菌鮮菇產量5680噸,野生菌鮮菇產量150噸。全縣菌類產業實現鮮菇產量5380噸,產值4780萬元。食用菌產業發展為農民增收、群眾致富注入了活力。
該縣在發展食用菌產業過程中,充分發揮食用菌協會的重要作用,協會的主要職責是“以發展草生菌(白蘑菇)為主、野生菌為特色、木生菌為補充”的綜合開發經營項目的發展規劃、計劃編報、示范戶管理工作和通過利益連動機制積極發展會員,帶動農戶利用科技大力發展食用菌種植,積極引進優良菌種進行提純復壯、示范展示,促動全縣食用菌產業健康持續發展。同時,為增強全縣食用菌產業發展的牽動能力,縣科協與食用菌種植協會在技術、項目、政策等方面,對食用菌龍頭企業、種植大戶給予大力扶持,常年聘請省農科院專家、顧問20余人,采取走出去學、請進來教、辦培訓、現場講解、送科技下鄉、趕科技集市等形式,廣泛開展新品種、新技術等內容的培訓,通過“學員點菜、教師下廚”的培訓方式,使廣大菇農掌握了1—2門以上的食用菌栽培技術,成為當地科技致富的能手。目前通過協會帶動,現已培育了凱悅菌業中心示范基地、納章食用菌種植園等食用菌生產加工龍頭企業3家,建成集裝袋、滅菌、接種、發菌、出菇一條龍,機械化生產,數字化微控管理為一體的工廠化生產線一條,培植出香菇、白蘑菇、茶樹菇、雞腿菇、大球蓋菇等15個暢銷品種,遠銷四川、福建及東南亞地區。
該縣積極建立和完善科研創新與研發體系,以馬龍縣凱悅菌業園為技術支撐平臺,加強與省農科院的技術合作,先后引進新品種3個,研發、推廣新技術2項,推廣百靈菇栽培技術、廢料再利用開發合成有機肥技術2項,大大提高了本縣菌業生產的科技含量。建立信息數字平臺共享體系,定期組織會員通過電視、手機短信平臺、互聯網咨詢等方式及時掌握防災預警、技術推廣、政策宣傳、市場供求等信息,解決“賣難”問題,協會以爭創食用菌優勢品牌為重點,規劃建設四個食用菌種植園區,總占地478畝,總投資4000萬余元。今年上半年,該縣食用菌完成草生菌種植12萬余平方米,木生菌種植786萬袋,人工食用菌鮮菇產量5680噸,野生菌鮮菇產量150噸。全縣菌類產業實現鮮菇產量5380噸,產值4780萬元。食用菌產業發展為農民增收、群眾致富注入了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