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地處永昌縣邊遠山區的紅山窯鄉麥熟杏黃,山花爛漫,一派田園風光。
7月27日上午,紅山窯村村委會主任李長峰處理完村里的事務后,徑直來到他的食用菌種植基地,準備為上海的客戶組織發運1噸雙孢菇。
今年40歲的李長峰還是紅山窯鄉晟信菌業公司經理。他和青海客商合資建設的食用菌工廠化種植基地,已形成了種植、加工、銷售一體化,在當地小有名氣。
李長峰的食用菌種植基地,原是教育資源整合后閑置的一所村小學。院落里10座彩鋼結構的大型菌棚一字排開,大棚里的食用菌密密匝匝,菇香四溢。4棟32間空閑的教室也被充分利用了起來,每間教室里搭建了5層鋼架結構的菌床,實行立體栽培。
李長峰向記者介紹說,目前基地食用菌種植面積達到1.4萬平方米,主要種植雙孢菇、茶樹菇、杏鮑菇、香菇,每年能種植兩茬,年產量可達32萬公斤,產值380萬元,利潤80多萬元。
李長峰原來經營著一家淀粉廠,生意興旺。2010年11月,村民們看到他精明能干,致富有方,便一致推選他擔任了村委會主任。
上任伊始,李長峰敏銳地發現,一家一戶搞食用菌種植,不僅投入高,費時費力,而且技術標準不一致,產品質量難保證,打不開市場,效益很低。于是,他打定主意,帶頭搞集約化經營、工廠化生產,給鄉親們作出榜樣。
第二年,李長峰拿出自己多年經商的積累,并動員村里13戶村民入股,同西寧市一位客商合作,共投入180萬元,建起了規模化生產基地。
由于基地采取工廠化生產模式,從進料、配料、消毒、裝袋、點菌種等各個環節均實行流水作業,既節約了人力成本,也統一了技術標準,確保了產品質量。同時,引進推廣立體栽培和二次發酵新技術,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每平方米菌菇產量比普通大棚高出三四倍。基地里建起了食用菌恒溫庫和烘干、鹽漬生產線,按客戶需求提供新鮮的食用菌以及深加工產品,在北京、上海、深圳、成都等地建立了穩定的銷售網絡,為當地食用菌打開了外銷渠道。
紅山窯鄉黨委書記朱中智說,作為村干部,李長峰不僅帶頭致富、帶領群眾致富,還大膽探索,形成了食用菌集約化經營、工廠化生產模式。鄉上已經作出規劃,在全鄉全面推廣這一模式,大力發展現代高效農業,加快農民脫貧致富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