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20日,新疆自治區供銷社理事會主任劉進喜、副主任張銘公、合作指導處處長周磊、自治區食用菌協會秘書長吐爾貢•哈斯木等一行前往烏魯木齊食用菌研究所、昌吉市“新疆永華生物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呼圖壁縣海西現代農業有限公司就自治區食用菌產業發展情況、工廠化栽培技術的應用和菌種隧道發酵技術實踐等方面進行了專題考察調研。
調研得到了當地黨政、相關部門 和食用菌企業的大力支持。調研緊密結合食用菌產業發展、工廠化管理和進一步拓展創新,特色鮮明、重點突出。
一、被調研單位的情況介紹
1、新疆烏魯木齊食用菌研究所,位于風景秀麗的烏魯木齊南郊水西溝鎮,是以食用菌研究、技術推廣、生產銷售為一體的民營科技型企業,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食用菌協會副秘書長級理事會員單位。目前擁有實驗室、生產車間3000平方米,年生產各類食用菌360噸。研究所充分利用烏魯木齊南郊獨特光照,水土資源條件,先后開發、培育了阿魏菇、猴頭菇、雪蓮菇、茶樹菇、香菇、真姬菇、姬菇、柳松茸、杏鮑菇、秀珍菇、靈芝等十幾種珍惜食用菌品種,并將產品投放于市場,目前已注冊有“天思味”食用菌商標,已注冊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評比成為綠色食品標志。研究所于2011年被自治區食用菌協會確定為食用菌科普示范基地。
2、新疆永華生物科技開發有限公司成立于2010年9月(福建省援疆項目),是杏鮑菇生產、研發、銷售的工廠化、智能化企業。目前已投資2億多元人民幣,日產杏鮑菇15噸。永華公司在建廠初期就高起點,從韓國、臺灣和東南沿海引進了先進的食用菌生產線,實現了裝料、殺菌、接種、培養、育菇等全程智能化控制、自動化生產,設備目前處于國內食用菌行業領先水平。其次,注重技術創新和市場開拓。充分提升現有業內領先技術,在菌種選育、恒溫生產、自動化控制等方面連創新績;在穩步發展疆內市場的同時,逐步向蘭州、武漢、北京和中亞、俄羅斯等周邊地區拓展。再次,注重循環經濟發展和各族和諧相處的創建。充分利用農業下腳料(如玉米芯、鋸末、麥麩皮、枯樹等)為主要原料,通過生物技術使其變廢為寶,生產出優質、綠色食用菌,再將廢棄菌包加工后成為改良土壤的有機肥,實現了循環農業的有效開發利用。工廠有漢、回、維吾爾、哈薩克、錫伯、藏族等九個民族組成,成為了各族兄弟工作、生活、學習的典范。
3、呼圖壁縣海西現代農業有限公司,位于五工臺鎮八十八公里處,成立于2011年,總投資1.3億元人名幣,是福建援疆項目。也是自治區食用菌協會副會長級理事會員單位。海西公司采用“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引進和采用世界先進隧道發酵技術,在建空調菇房54間,生產用房及配套設施計17480平方米。將充分使用農業下腳料、畜禽糞等的綜合利用,成為推動“農業循環經濟產業”的推手。
目前,海西公司已建成新型發酵隧道24條,可生產高質量食用菌培養料1萬噸,可供生產2000余座大棚(每標準棚500平方米菇床),栽培10萬平方米,平均單戶約每平方米15公斤,總產菌類15000噸,產值可達1.5億元人民幣,將直接帶動周邊菇農菌種換代和提高單產50%(每平方米由7-8公斤提高至15公斤),菇農戶均增收約3萬元以上。在建空調菇房,進行工廠化示范生產,周年出菇6輪,每輪每平方米產鮮菇25公斤,年產鮮菇4000噸,其效率是目前菇農普通菇棚的10倍,將極大帶動菇農快速增收致富,推動全疆工廠化種植和縣域經濟的發展。出菇后的殘料還可以作為高檔有機肥料經生物合成后銷售給蔬菜、花卉種植公司,實現可持續循環利用的農業生產模式。
二、抓好自主創新,有效促進食用菌健康發展
作為一種集經濟、技術和社會于一體的系統工程,現階段我區食用菌科研、生產、加工、銷售及循環經濟的進程,還更多是剛起步和初級階段,針對這種情況,劉進喜主任在所到之處,利用匯報、座談之際,強調推動全區食用菌產業健康發展的客觀要求和盡快實現產業聯盟的必要條件以及在區社的領導下,盡快完成食用菌產業的跨越式發展的必然選擇。并提出以下五點要求:
1、抓好自主創新和品牌。按照“政府引導、市場運作、自主經營”的方針,以品牌建設為抓手,以提升食用菌產業水平為目標,不斷強化對食用菌產業的管理和服務。無論研究所還是海西公司都是重點龍頭企業,應立足地緣優勢,緊緊圍繞市場,依靠科技,生產、加工、銷一條龍,要積極打造具有新疆特色的食用菌品牌產品,使食用菌走出新疆、走向全國,提升食用菌產品核心競爭力。
2、抓好科研生產和管理。研究所成立十幾年來,先后開發培育了香菇、阿魏菇、真姬菇、滑子菇、靈芝、北蟲草等十幾種珍稀食用菌,其中有多個品種填補新疆市場空白,食用菌深加工產業也做得比較好,具有很好的技術工作基礎,“海西公司”和“永華公司”都是福建援疆項目,技術力量較為雄厚,下一步工作,應著力打造“科研基地+協會+企業(專業合作社)”相結合的產業化經營模式,組織農戶進行標準化、規模化食用菌生產,促進食用菌產品流通等關聯產業的發展,推動新疆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進一步提高食用菌行業管理水平。
3、抓好市場消費和引導。近年來,食用菌產業發展速度較快,食用菌產業已成為我國種植業中的一項重要產業,我國是食用菌產量最大的國家,有比較大的市場空間。特別是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對食用菌營養、保健、綠色等功能的認識,中國乃至世界各國對食用菌消費水平正在不斷提高,城鎮居民家庭菜籃子中食用菌的比例也越來越大,成為百姓餐桌的家常菜。當前,食用菌產業發展的內外部環境非常有利,這將有力地推動農業產業結構的深入調整,進而為食用菌產業的發展拓展更加廣闊的空間,食用菌產業收到了各級政府的重視,財政支持力度也不斷加強,促進了食用菌產業技術、生產、市場、管理等的交流,下一步要擴大消費群體,提高消費總量,增加市場占有額;進一步拓展產品的市場空間,提高市場應變能力,更好的熟悉市場、駕馭市場,實現產銷結合,獲得市場主動權。
4、抓好宣傳推廣和培訓。協會和研究所在下一步工作中,要加強緊密聯系,搭建好這個服務平臺,做好專業培訓與推廣,加大為會員企業的服務力度,進一步做好菌種的供應和服務,促進新疆食用菌生產的發展,提高食用菌生產技術水平,增加食用菌生產的收益,為農民增收起到積極作用。
5、抓好研究所、企業與協會的合作。加強交流合作,拓展產業市場,要進一步加強自治區供銷社專業協會與會員科研、企業的合作,形成以龍頭企業和協會的多元化發展形式,充分發揮其橋梁、服務和引導作用。新疆食用菌協會要努力增強服務和引導功能,促進科技與生產結合,擴大信息交流,實現資源共享,搞好信息服務,更好地發揮帶動作用,更好地發揮好橋梁和紐帶作用。
自治區供銷社擬依托新疆食用菌協會、烏魯木齊食用菌研究所籌建“新疆食用菌研發培訓中心”,以更好促進新疆食用菌產業健康穩健發展,在服務“三農”和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三、幾點建議
成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食(藥)用菌研發、培訓中心”。自治區供銷社出資,委托食用菌協會承辦,并聯合疆內食用菌科研院所、大型工廠化企業、專業合作社和專業批發市場,通過結合援疆和產業承接轉移政策,加大項目、資金、人才等資源整合、機制完善,使食用菌產業的資源、市場優勢最大化,努力提高全疆食用菌產業規模化和產業化發展水平。
1、實現政策扶持的落實。要積極向自治區薦言獻策,在大力扶持農業資金中切出一塊,專項扶持技術含量高、推動示范性強,可幫助菇農快速增收致富的項目,實現“朝陽產業”、綠色健康食品的扶持和發展。
2、加大技術支持和培訓力度。首先,積極開展技術交流合作。組織行業部門、企業、大戶多層面開展外出學習、培訓,加快食用菌專業人才培訓和技術提升。聘請國內著名食用菌專家、能人進行專題講座,傳授技術。其次發揮福建援建食用菌產業優勢。加大以新品種研發與推廣、標準化生產、專業技術人才與農民實用人才培訓方面的扶持。重點加大對本地優秀專業技術人才的培養,提高技術推廣服務能力。再次,優化種植品種結構。在總結全疆食用菌品種中,優選出地域性強、品質好、營養優等品種成為主栽品種。第四,改進技術和生產模式,改進現有雙孢菇棚設計與建設標準,提高雙孢菇生產效率和水平;改良現有的雙孢菇、金針菇、平菇的生產技術,完善生產技術規程;試驗、示范、推廣食用菌反季節生產技術,填補本地夏季不能生產食用菌的空白。推行“協會+企業+基地+合作社+農戶”生產經營模式,由協會組織各方面資源,企業簽訂生產銷售訂單,負責提供培養料、技術服務和產品回收,包產到棚。在生產期安排上,農區主要進行春、秋兩季生產,牧區進行夏季反季節生產。
3、建立和完善服務管理體系。建立和完善“菌種繁育中心”;成立食用菌工作指導站,完善標簽、標識制度,對食用菌種植戶、經營者和管理人員進行標準化培訓;成立自治區食用菌協會地、州分會,搭建政府、行業部門、企業、技術人員、種植大戶的合作平臺,對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食(藥)用菌研發、培訓中心”。
4、進一步推進基地建設。聯合各方力量,凝聚精力,分片建立集菌種生產、新品種新技術試驗示范、智能化周年栽培、產品保鮮加工銷售于一體的食用菌生態型產業科技示范園。同時,建立規模化生產基地,實現品種多樣,反季節應市和科技示范帶動作用。
發展食用菌產業是提高我區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的重要途徑。我們將借助對口援疆的機遇,加快現代食用菌產業發展,不斷提高食用菌產業生產管理技術水平,努力實現生活質量的不斷改善,增收致富面的不斷擴大,循環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協會工作再上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