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培養基的分類
①按成分不同分類
天然培養基:指以天然物質為培養原料的培養基。常用的有馬鈴薯、豆芽汁、麥芽汁、玉米粉、麥麩、清糠、牛肉膏、蛋白胨、棉籽殼、木屑等。一合成培養基:用化學藥物配制而成的培養基,一般見于研究性的培養基。如實驗某種食用菌能利用哪種碳源,就選用各種有關的化學藥材,分別制成各種培養基,觀察實驗菌種的生長情況。半合成培養基:以天然材料和化學藥物混合配制而成的培養基。
②按菌種擴大形式分類
母種培養基:即常用的斜面培養基。廣州等地介紹用枝條代替斜面培養基,這種枝條培養基也屬母種培養基。原種培養基:即一般食用菌生產中的原種瓶子培養基。用于母種擴大培養。栽培種培養基:與原種培養基同。
③按物理性狀分類液體培養基;固體培養基;半固體培養基。
(2)配制方法
①容器準備。食用菌生產中常用的容器為試管(制母種用),瓶子、塑料袋(制原種、栽培種用)。玻璃容器準備:玻璃容器最好先用肥皂粉泡水洗滌(使用過的試管最好煮沸處理)。若容器中附著有機物、油垢等,應先用去污粉擦洗。對舊的玻璃容器,特別是已染菌的容器,應先在漂白粉液中浸泡,然后用清水沖洗。一些早已洗凈而過久堆放的瓶子,使用前,最好用1/1000-1/5000的高錳酸鉀液處理。
棉塞的做法與要求,先扯一塊夠大的棉花,拿在左手中。然后,以右手順序多次將棉花鋪于左手中的第一、二、三……層棉花上。要求每次加入的棉花均比前一次小,且每層的棉花四周基本扯成圓形。已通過拇食兩指圓圈的前端,成為表面光滑,且較堅硬的棉塞。然后,用左手將尚露在拇食兩指圓圈表面的棉花轉折成光滑且較堅硬的棉塞另一頭。并將此頭塞入試管或瓶內,塞緊即成為兩頭光滑無褶皺的棉塞。
棉塞應兩頭要光滑,特別是進入容器內的這一頭,更應光滑無褶縫;棉塞的大小要與容器口的大小相吻合,不可太緊,亦不可太松;棉塞的2/3應塞入容器內,1/3留在容器口外。采用高壓滅菌的應選用聚丙烯塑料袋,采用常壓滅菌的可選用聚乙烯塑料袋。塑料袋的大小可根據生產的要求進行選擇。現在有專業工廠可為各食用菌栽培單位提供不同規格的塑料袋。為節約開支,也可自制。
②配制方法
母種培養基:
配方為馬鈴薯(去皮)20%、葡萄糖2%、瓊脂2%、水適量。制法是選不出芽、不爛的優質馬鈴薯,洗凈去皮,按需要量稱取(有芽的要將芽挖掉)。將稱好的馬鈴薯切成薄片,放入鋁鍋中,按20克馬鈴薯加100毫升水的比例加入清水。加熱煮沸,維持20分鐘。用四層紗布過濾,取其汁液。稱取瓊脂,先在水中泡浸洗凈后加入馬鈴薯的汁液中,繼續加熱溶化。加入規定量的葡萄糖,并用熱水補足到規定水量。按各種菌種對pH的要求范圍,將上述培養基用5%的稀鹽酸或5%的氫氧化鈉溶液調節。趁熱迅速將上述培養基試管,裝量約為試管長度的1/5。注意管口不要沾上培養基。
清潔試管口,塞上棉塞(棉塞松緊要適度,塞入試管的長度約為棉塞全長的2/3)。將塞好棉塞的試管直立,蓋上牛皮紙,以粗線扎好。滅菌結束后取出,趁熱將培養基放成斜面(即先在桌上放一木條,然后將試管一頭擱在木條上,試管底靠桌子,使試管成一斜向。此時,可見管內培養基向上傾斜,應掌握整個培養基斜面長度不超過試管總長度的一半)。冷卻凝固后即成斜面培養基,供母種接種用。有條件的,應對上述斜面進行無菌測定,檢驗滅菌是否徹底。方法是選取幾支已滅菌的斜面,放入30℃左右恒溫箱中培養3-5天。若未見斜面上長出雜菌,即可使用。
原種、栽培種培養基:一般食用菌的原種和栽培種培養基的配方及配制方法基本一致。其配方為雜木屑78%、糠20%、蔗糖1%、石膏1%、水適量。制法是選取無芳香味的、干燥無霉變的木屑,篩去木片、木條。取定量米糠先與定量石膏拌勻,然后加入木屑中充分拌勻。將蔗糖加入水中,溶解后加入木屑料中拌和,再加入適量清水。要求手緊握料時,指縫間有水而不下滴為度。裝瓶(或裝入塑料袋)時,以特制的扁彎鐵鉤壓實木屑料,但不宜過緊,一般以瓶子倒懸而料不掉出為度(裝料高度以達瓶肩為宜)。可將料已壓實的瓶子口傾入清水中,轉動瓶子,洗除瓶肩上沾住的木屑及外壁的木屑。待瓶口水跡稍千后,塞上棉塞,再包上牛皮紙或塑料薄膜(聚丙烯)。
目前,不少地區采用玉米粒為原料,制作原種和栽培種。實踐證明,此法具有生長速度快,發菌旺盛的特點。較麥粒種制作更簡便,成品率也較麥粒種高。從節約用糧角度出發,玉米屬粗糧,故比以細糧小麥制種更為妥當。制法是將玉米粒以水浸泡24小時以上,冬季最好能放在較暖的環境下浸泡,夏天浸泡時間可適當縮短。撈起已浸泡好的玉米,放入鍋內加水煮熟,要求煮到食之無生腥味、質軟而韌為度。將煮熟后的玉米置于紗布上,吸去表面水分后立即裝瓶,每瓶不宜裝料過多,一般1公斤干玉米可裝六瓶種(750克蘑菇瓶)。裝好玉米的瓶口,塞上棉塞,并以牛皮紙包扎,于20磅壓力下,滅菌1小時,或在常壓條件下,煮沸后再保持6小時以上沸騰。然后,取出冷卻到30℃左右,送入接種箱,行搶溫接種。
①按成分不同分類
天然培養基:指以天然物質為培養原料的培養基。常用的有馬鈴薯、豆芽汁、麥芽汁、玉米粉、麥麩、清糠、牛肉膏、蛋白胨、棉籽殼、木屑等。一合成培養基:用化學藥物配制而成的培養基,一般見于研究性的培養基。如實驗某種食用菌能利用哪種碳源,就選用各種有關的化學藥材,分別制成各種培養基,觀察實驗菌種的生長情況。半合成培養基:以天然材料和化學藥物混合配制而成的培養基。
②按菌種擴大形式分類
母種培養基:即常用的斜面培養基。廣州等地介紹用枝條代替斜面培養基,這種枝條培養基也屬母種培養基。原種培養基:即一般食用菌生產中的原種瓶子培養基。用于母種擴大培養。栽培種培養基:與原種培養基同。
③按物理性狀分類液體培養基;固體培養基;半固體培養基。
(2)配制方法
①容器準備。食用菌生產中常用的容器為試管(制母種用),瓶子、塑料袋(制原種、栽培種用)。玻璃容器準備:玻璃容器最好先用肥皂粉泡水洗滌(使用過的試管最好煮沸處理)。若容器中附著有機物、油垢等,應先用去污粉擦洗。對舊的玻璃容器,特別是已染菌的容器,應先在漂白粉液中浸泡,然后用清水沖洗。一些早已洗凈而過久堆放的瓶子,使用前,最好用1/1000-1/5000的高錳酸鉀液處理。
棉塞的做法與要求,先扯一塊夠大的棉花,拿在左手中。然后,以右手順序多次將棉花鋪于左手中的第一、二、三……層棉花上。要求每次加入的棉花均比前一次小,且每層的棉花四周基本扯成圓形。已通過拇食兩指圓圈的前端,成為表面光滑,且較堅硬的棉塞。然后,用左手將尚露在拇食兩指圓圈表面的棉花轉折成光滑且較堅硬的棉塞另一頭。并將此頭塞入試管或瓶內,塞緊即成為兩頭光滑無褶皺的棉塞。
棉塞應兩頭要光滑,特別是進入容器內的這一頭,更應光滑無褶縫;棉塞的大小要與容器口的大小相吻合,不可太緊,亦不可太松;棉塞的2/3應塞入容器內,1/3留在容器口外。采用高壓滅菌的應選用聚丙烯塑料袋,采用常壓滅菌的可選用聚乙烯塑料袋。塑料袋的大小可根據生產的要求進行選擇。現在有專業工廠可為各食用菌栽培單位提供不同規格的塑料袋。為節約開支,也可自制。
②配制方法
母種培養基:
配方為馬鈴薯(去皮)20%、葡萄糖2%、瓊脂2%、水適量。制法是選不出芽、不爛的優質馬鈴薯,洗凈去皮,按需要量稱取(有芽的要將芽挖掉)。將稱好的馬鈴薯切成薄片,放入鋁鍋中,按20克馬鈴薯加100毫升水的比例加入清水。加熱煮沸,維持20分鐘。用四層紗布過濾,取其汁液。稱取瓊脂,先在水中泡浸洗凈后加入馬鈴薯的汁液中,繼續加熱溶化。加入規定量的葡萄糖,并用熱水補足到規定水量。按各種菌種對pH的要求范圍,將上述培養基用5%的稀鹽酸或5%的氫氧化鈉溶液調節。趁熱迅速將上述培養基試管,裝量約為試管長度的1/5。注意管口不要沾上培養基。
清潔試管口,塞上棉塞(棉塞松緊要適度,塞入試管的長度約為棉塞全長的2/3)。將塞好棉塞的試管直立,蓋上牛皮紙,以粗線扎好。滅菌結束后取出,趁熱將培養基放成斜面(即先在桌上放一木條,然后將試管一頭擱在木條上,試管底靠桌子,使試管成一斜向。此時,可見管內培養基向上傾斜,應掌握整個培養基斜面長度不超過試管總長度的一半)。冷卻凝固后即成斜面培養基,供母種接種用。有條件的,應對上述斜面進行無菌測定,檢驗滅菌是否徹底。方法是選取幾支已滅菌的斜面,放入30℃左右恒溫箱中培養3-5天。若未見斜面上長出雜菌,即可使用。
原種、栽培種培養基:一般食用菌的原種和栽培種培養基的配方及配制方法基本一致。其配方為雜木屑78%、糠20%、蔗糖1%、石膏1%、水適量。制法是選取無芳香味的、干燥無霉變的木屑,篩去木片、木條。取定量米糠先與定量石膏拌勻,然后加入木屑中充分拌勻。將蔗糖加入水中,溶解后加入木屑料中拌和,再加入適量清水。要求手緊握料時,指縫間有水而不下滴為度。裝瓶(或裝入塑料袋)時,以特制的扁彎鐵鉤壓實木屑料,但不宜過緊,一般以瓶子倒懸而料不掉出為度(裝料高度以達瓶肩為宜)。可將料已壓實的瓶子口傾入清水中,轉動瓶子,洗除瓶肩上沾住的木屑及外壁的木屑。待瓶口水跡稍千后,塞上棉塞,再包上牛皮紙或塑料薄膜(聚丙烯)。
目前,不少地區采用玉米粒為原料,制作原種和栽培種。實踐證明,此法具有生長速度快,發菌旺盛的特點。較麥粒種制作更簡便,成品率也較麥粒種高。從節約用糧角度出發,玉米屬粗糧,故比以細糧小麥制種更為妥當。制法是將玉米粒以水浸泡24小時以上,冬季最好能放在較暖的環境下浸泡,夏天浸泡時間可適當縮短。撈起已浸泡好的玉米,放入鍋內加水煮熟,要求煮到食之無生腥味、質軟而韌為度。將煮熟后的玉米置于紗布上,吸去表面水分后立即裝瓶,每瓶不宜裝料過多,一般1公斤干玉米可裝六瓶種(750克蘑菇瓶)。裝好玉米的瓶口,塞上棉塞,并以牛皮紙包扎,于20磅壓力下,滅菌1小時,或在常壓條件下,煮沸后再保持6小時以上沸騰。然后,取出冷卻到30℃左右,送入接種箱,行搶溫接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