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蘆筍(Asparagus officinalis),天門冬屬,天門冬科,又叫“石刁柏”、“龍須菜”等。有機蘆筍是世界十大名菜之一,原產于地中海東岸及小亞細亞,至今歐洲、亞洲大陸及北非草原和河谷地帶仍有野生種,(肉質根)由地下莖節上發生的條狀根,直徑4~6mm,已有2000年以上的栽培歷史,17世紀傳入美洲,18世紀傳入日本,20世紀初傳入中國,那對于有機蘆筍的生長發育過程又了解多少呢?下面就為大家介紹有機蘆筍是如何生長發育的:
(一)育苗年的生長發育
有機蘆筍的種子播種后,其發芽過程首先是胚根向地下伸長,并且很快成為一條纖細的幼根,稱作第一次根。當第1次根長到l cm左右時,在幼根與種子接近的部位開始膨大,這就是地下莖的最初形態。而且從這很小的地下莖上長出第1次莖。此后地下莖朝水平方向伸展,接著從地下莖上再長出第2次莖、第3次莖……同時也不斷向地下長出貯藏根和吸收根。 用種子播種長出的幼苗叫實生苗。實生苗的生長發育比較快,隨著地上莖數的不斷增加,株高和莖粗也相應增加,地下貯藏根和吸收根都在增多。到了秋末,一年生有機蘆筍實生苗的株高已達50-60cm,地上莖已有5-10條,貯藏根也有10-30條,重霜過后地上莖葉枯死,地下根莖開始休眠。
露地育苗年生育過程:
這一年是有機蘆筍先后經歷了種子發芽期、幼苗期、莖葉生長期和休眠期。休眠的地下根和莖能忍受一38℃的低溫,在土壤中越冬,并且要等到來年春天溫度回升后再定植大田。
(二)定植年的生長發育
定植后的有機蘆筍幼苗,首先從地下莖上的鱗芽群中向地上長出幼莖,接著從上一年的貯藏根上長出許多新的吸收根。再從地下莖上長出新的貯藏根,并且向四周伸展呈放射狀。這段時間的生長所需養分,完全是靠幼株自身貯藏的養分供給,肉質根中貯藏的養分(主要是碳水化合物中的糖)大為減少。而定植已經成活的幼株,能夠進行光合作用并開始獨立生活后,隨著地上莖葉的繁茂,地下貯藏根和吸收根不斷增加,經過整個生育期的旺盛營養生長,不僅地下莖開始出現分枝,而且貯藏根中的養分也得到充分補充。到了秋末,已經長成具有地上莖10-20條,株高100-150 cm,莖粗0. 6一1. 0cm,貯藏根50-150條的幼齡有機蘆筍植株。從這一年開始有機蘆筍已進入無性繁殖階段,先后經歷了出苗期、幼苗期、莖葉生長期和休眠期。地下莖上潛伏的鱗芽越冬后將是明年春天的采收嫩莖。
(三)采收年的生長發育
經過育苗和定植的有機蘆筍植株,到第三年春天開始采收嫩莖。 綠有機蘆筍可以用采筍刀直接割收,白有機蘆筍則需扒土用刀割收。采收嫩莖時間的長短,對下一年產量的影響十分重要,采 收時間過長,植株當年的生長發育受到抑制,養分積累不夠,來年的嫩莖產量必然減少。采收時間過短,勢必減少當年的產量。采收時間要適度,在吉林省,開始采收嫩莖的頭兩年(定植后第1年和第2年)采收期為15-30天比較合適。采收期適度,可以使植株形成比較良好的地上莖葉和地下莖及貯藏根,為下一年萌發眾多嫩莖奠定基礎。定植后第3年、第4年可采收30~70天,第5年以后可采收60-70天。但也要根據具體情況而定,比如受到病蟲害等原因導致的病株或弱株,就應適當提前停止采收,以促使其盡快康復。
貯藏根中貯存的養分在采收嫩莖期間大量減少,停止采收至莖葉繁茂前這段時間仍需消耗貯藏根中貯存的養分。新植株長成后,莖葉光合作用所產同化物質會不斷流向貯藏根中。到了秋末,貯藏根中貯存的養分比春天時還要多。
開始采收年以后,每年有機蘆筍的地上莖葉和地下莖及貯藏根的生長發育程度,除了受氣象和土壤條件影響外,也受栽培管理好壞的影響。正常的產量變化情況,大致是定植后6-7年內一年比一年增加,然后是數年內平穩保持這種較高產量水平。從開始采收年起,有機蘆筍便進入采收階段直至植株衰老死亡。每年都要經歷與開始采收年相同的生長發育過程,主要是發芽期、采收期、莖葉生長期和休眠期。每年都需要加強肥水管理和防治病蟲害,以保持植株的健壯生長和嫩莖的優質高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