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栽培的蘑菇多是白色雙孢蘑菇,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多種氨基酸、維生素和其它營養成分,被譽為“人類健康食品”、內銷、外銷量均很大。因此,大力發展蘑菇生產,對發展農村副業,增加收入,有很大的作用。
一、菇房要求地勢較高,四周開闊,環境清潔,房子朝南,頂上設風筒,墻壁上開設南北對稱呈長方形的天窗和地窗。菇房要求防風防雨,室內能保溫保濕,通風透光(散射光),地面便于沖洗,或便于每次栽培加墊新土夯實。四周墻壁用石灰水消毒,房內每次可用藥劑熏蒸消毒,防止雜菌感染。
菇床可用竹制,木制或鐵制,床寬1.2米,橫檔以毛竹或雜木搭架,攤上蘆墊等。床與床間距0.4-0.6米,底層距地面0.3米;層與層間距0.6米左右。床架四周留出走道。參考以上條件,各地可根據情況,利用簡易房室加以修理利用,或因地制宜搭蓋菇房。
二、培養料的堆制
培養料要經堆制發酵處理,分解為可供蘑菇吸收利用的營養物質。過去多采用一次發酵,發酵不甚完全,養分末得到充分分解,雜菌和蟲害還有存在。為解決這個問題,近年發展了二次發酵(后發酵)技術。
蘑菇培養料主要是用家畜、家禽糞便和麥草、稻草等配制而成。約7月上、中旬開始堆制,糞草比例一般為7:3或6:4。稻草類要先曬干切斷,糞便要曬干粉碎。其它配料為少量的石膏粉,過磷酸鈣等。培養料用清水或尿液浸濕,一層草一層糞堆好,然后可覆蓋草簾保溫濕。建堆3-4天后可第一次翻堆,水份不夠可加水增溫。7-8天以后第二次翻堆,每100平方米培養料中加入1.5千克石膏粉。11-12天后可第三次翻堆,100平方米培養料中加入150克過磷酸鈣。堆制后約13天,即完成前發酵。趁熱將料搬進菇房,在菇床架上攤開,密閉房內窗戶,迅速將室溫提高到60℃左右,保持2-3小時,而后可降低到52℃左右,保持4-7天。室內加溫可用煤爐或蒸汽管道,并維持室內一定濕度,這就是后發酵。后發酵是蘑菇培養中一項新技術,有殺蟲滅雜菌的效果。并使培養料中產生大量有益微生物,氨味完全排除。由于嗜熱性微生物的活動,大大地改善了培養料的質地,蘑菇可吸收利用的營養物質增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