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發酵處理:
(1)預濕和建堆:將麥秸直接加水預濕,維持2天左右,使之充分泡透。稻草、玉米秸、玉米芯等亦如此處理;棉籽殼、菌糠廢料,可在堆發酵前2~4小時加水拌勻即可。
除三維精素外,全部原輔材料進行建堆發酵。方式是一層草料、一層牛糞(雞糞等)及輔料,層層堆疊。一般建堆時,牛糞應有剩余,不要全部鋪于料中,應在料堆頂部用牛糞順堆長堆起一尖頂,使之擋雨、擋料堆熱量上升散發過多。溫度計插入料堆1米高度處的料內40厘米左右,用以監測料溫。
?。?)一次性發酵:自建堆之日算起,每天翻堆1次,共翻5次,目的是改變料堆中各發酵區域的位置,尤其使邊料、底料、頂料等上一次發酵過程中溫度處于偏低水平的基料,經翻堆后進入高溫發酵區域接受高溫,得到充分地發酵,并由此改變其理化性狀,使營養得以有效的分解和轉化。翻堆的方法:提前數小時對料堆噴水,使邊緣草料得以充分吸水。翻堆時先將堆頂牛糞扒下來;從料堆的一端開始,先將邊料取下,將堆內高溫區料做新料堆的底部和頂部,將邊料、底料、頂料翻入新料堆的中部位置。建新堆的程序仍同第一次建堆,將牛糞按層鋪上,值得注意的是,在翻堆過程中,原料堆中的牛糞等輔料已很難完全取出再重新鋪層,因此,只有盡量均勻地使之分布在各料層中。翻堆時應從第二層時開始適當補水,每層補水量視原料的含水而定,以濕透而不滲流為宜,以免營養流失。第二次翻堆方法同上。第三次翻堆時,用800倍辛硫磷溶液,在每層料中均勻噴入,用量為每1000公斤干料50公斤左右,以驅殺侵入料堆中的害蟲。最后一次翻堆時,調整基料含水率,并將三維精素均勻噴入,2天后攤開降溫,并調配含水率至65%左右、pH值8左右,冷卻至30℃以下或常溫,即可進棚鋪料播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