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曹德賓 摘自:《種植與養殖》2009.19
菌絲后熟,即菌絲的后期再培養,其含意是指菌絲發滿菌袋后,人為的創造條件,使之繼續進行營養生長、延長發菌時間,該階段即為菌絲后熟期。該法是筆者在多年的科研開發實踐中不斷試驗、分析基礎上,通過一系列驗證實驗和總結后提出來的新理念,尤其對于調配基料營養之后的栽培,更是顯示出該措施的高產優勢?,F將其基本做法介紹如下。
調配基料營養
在生產過程中,不少菇農大多都看重基料的碳氮比,但又限于手頭資料的缺乏或不會計算等。也只能是任其自然。實際上,食用菌的健壯與否,不但是碳氮比的問題,而且還與基料內的營養是否全面、是否均衡等關系密切?,F一般的做法是:在配料時加入“食用菌三維營養精素”,每250公斤原料中加入120克,這樣即可滿足菌絲對營養的需求。
嚴格避光培養
自播種開始,應嚴格避光,尤其是在進入發菌棚以后,相當部分菇農為方便觀察,習慣將棚內光照調整至明亮,表面看對發菌似乎沒有影響,但是一旦完成初步發菌后,菌袋即會現蕾。因此正確的做法是,保持避光培養,進棚觀察時可掀開草苫或開燈,但要做到人走“光”滅。
避免溫差刺激
在菌絲發滿菌袋以后,只要稍微增加溫差的刺激,菌絲就會扭結現蕾,這樣盡管出菇數量很小,但是這樣出菇是在菌絲沒有充分后熟的情況下發生的,所以最終難以有理想的出菇數量。避免溫差刺激的主要做法就是要根據氣溫條件,適當調控發菌棚的溫度,盡量避免棚內溫差過大,有條件的可安裝水溫空調。一般要求在菌袋表面發滿菌絲后,保持偏低一些的溫度(如15℃左右)并力求穩定一段時間為宜,夏季可適當提高至25℃以下。
濕度低而穩定
在發菌期間,為保證發菌成功率,要應盡量降低空氣濕度,一般保持60%以下。但是由于夏季潮濕多雨,上述要求一般很難達到,此時可順其自然,但要注意穩定濕度,不能使菌袋接受高高低低的濕差刺激,以保證后熟的持續性。
有效地防止病蟲發生
首先應做好菇棚的消毒除蟲處理,播種前即應將菇棚進行徹底消毒殺菌殺蟲。發菌期間,每3—7天噴灑一次百病去無蹤溶液,氣溫高于13℃時,應根據蟲害基數適量噴施菊酯類藥物進行驅殺,以杜絕病蟲形成危害。
菌絲后熟,即菌絲的后期再培養,其含意是指菌絲發滿菌袋后,人為的創造條件,使之繼續進行營養生長、延長發菌時間,該階段即為菌絲后熟期。該法是筆者在多年的科研開發實踐中不斷試驗、分析基礎上,通過一系列驗證實驗和總結后提出來的新理念,尤其對于調配基料營養之后的栽培,更是顯示出該措施的高產優勢?,F將其基本做法介紹如下。
調配基料營養
在生產過程中,不少菇農大多都看重基料的碳氮比,但又限于手頭資料的缺乏或不會計算等。也只能是任其自然。實際上,食用菌的健壯與否,不但是碳氮比的問題,而且還與基料內的營養是否全面、是否均衡等關系密切?,F一般的做法是:在配料時加入“食用菌三維營養精素”,每250公斤原料中加入120克,這樣即可滿足菌絲對營養的需求。
嚴格避光培養
自播種開始,應嚴格避光,尤其是在進入發菌棚以后,相當部分菇農為方便觀察,習慣將棚內光照調整至明亮,表面看對發菌似乎沒有影響,但是一旦完成初步發菌后,菌袋即會現蕾。因此正確的做法是,保持避光培養,進棚觀察時可掀開草苫或開燈,但要做到人走“光”滅。
避免溫差刺激
在菌絲發滿菌袋以后,只要稍微增加溫差的刺激,菌絲就會扭結現蕾,這樣盡管出菇數量很小,但是這樣出菇是在菌絲沒有充分后熟的情況下發生的,所以最終難以有理想的出菇數量。避免溫差刺激的主要做法就是要根據氣溫條件,適當調控發菌棚的溫度,盡量避免棚內溫差過大,有條件的可安裝水溫空調。一般要求在菌袋表面發滿菌絲后,保持偏低一些的溫度(如15℃左右)并力求穩定一段時間為宜,夏季可適當提高至25℃以下。
濕度低而穩定
在發菌期間,為保證發菌成功率,要應盡量降低空氣濕度,一般保持60%以下。但是由于夏季潮濕多雨,上述要求一般很難達到,此時可順其自然,但要注意穩定濕度,不能使菌袋接受高高低低的濕差刺激,以保證后熟的持續性。
有效地防止病蟲發生
首先應做好菇棚的消毒除蟲處理,播種前即應將菇棚進行徹底消毒殺菌殺蟲。發菌期間,每3—7天噴灑一次百病去無蹤溶液,氣溫高于13℃時,應根據蟲害基數適量噴施菊酯類藥物進行驅殺,以杜絕病蟲形成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