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魚菇又名臺灣平菇、高溫平菇、黑鮑菇,是從我國臺灣引進的一個珍稀品種。其子實體肉質肥厚,菌柄粗、黑褐色,肉質清香脆嫩,味道鮮美,營養十分豐富,風味獨特,頗受人們的歡迎。
今天小編為大家簡單介紹一下鮑魚菇的栽培的基本技術要點。
鮑魚菇粗生易長,在多種培養基上都能出菇,在適溫范圍內,出菇周期60-80天,生物轉化率70%-100%。在花生殼培養基上栽培,最高生物學效率達125%,投入與產出達1:5-7,經濟效益顯著。
鮑魚菇的生長發育與周圍的環境條件有著密切的關系。影響鮑魚菇生長發育的主要環境因子是營養、溫度、水分、光線、空氣、pH值等。
(一)栽種季節
鮑魚菇是一種高溫型菇類,菌絲生長的溫度以20—33℃為宜,最適25—28℃。子實體生長溫度為20—32℃,最適宜27—28℃。25—30℃時能正常發育,接近30℃時子實體生長較快,而低于25℃和高于30℃時子實體發生較少。低于20℃和高于35℃完全不發生菇蕾。因此,各地可以安排在當地氣溫20-32℃之間的季節出菇,南方地區每年5月至10月栽培最好,北方地區每年6月至10月栽培最好。在溫度較低時,可利用塑料大棚來提高環境溫度,以滿足鮑魚菇25-30℃的生長需要。
我國南方地區可春、夏、秋三季栽培。春季栽培安排在2月接原種,加溫室內培養,3月中旬制作栽培袋也在加溫室培養,4月下旬至5月出菇。這時自然溫度已達到出菇要求的溫度。夏季栽培安排在5月制作栽培袋,6月下旬出菇。秋季出菇安排在7月制作栽培袋,8月下旬至9月出菇,這時污染率低,菇質較好,商品價值較高。
(二)栽培場所和栽培方式
要求選擇干凈、通風好、夏季不被陽光強烈照射的地方,可利用一般的菇房、大棚,也可用人工搭建的草棚栽培。草棚菇房易保濕,夏季高溫季節降溫、通風效果好,是栽培鮑魚菇的理想場所。
栽培鮑魚菇多采用袋栽方式,在床架上出菇,可充分利用空間。鮑魚菇的最佳栽培方式是熟料袋栽。目前鮑魚菇主要栽培方式是熟料袋栽,一般用聚丙烯或聚乙烯筒袋,兩頭出菇。菇房要設通風窗,周圍環境要清潔,以減少污染源。菇棚方位應座北朝南,雖然鮑魚菇屬高溫型菇類,但夏天陽光照射強烈,氣溫往往會超過鮑魚菇的發溫度范圍,對出菇不利,菇棚座北朝南便于避陽和通風。
(三)菌種制作
母種制作采用PDA培養基,補加0.2%蛋白胨,按制平菇母種的常規方法制作鮑魚菇母種。原種和栽培種均可采用普通木屑培養基,即闊葉樹木屑74%,麩皮24%,糖1%,碳酸鈣1%.也可采用谷粒培養基。制作工藝與平菇等食用菌相同。
(四)采收加工
當菌蓋伸展至3-5厘米,菌蓋近平展,邊緣變薄稍有內卷、呈灰黑色或黑褐色、尚未彈射孢子時采收為最適期,此時菌肉脆嫩,香味濃郁。若菌蓋上翹,孢子粉已開始彈射才采收,除不耐貯運外,其口感也會大打折扣。為此,采收一定要掌握時機,勿過老過嫩。煮食時應將菌柄帶黃色部分切掉,否則會有苦澀味。一般8-10天開始出菇,現蕾后6-8天即可采菇。采收時,一手壓住培養料,一手捏住菌柄輕輕轉動,將菇摘下。采完一潮菇后,將料面清理干凈,讓菌絲恢復2~3天后再噴水管理,間隔12-15天后可長出下一潮菇。一般第三潮菇菇蕾相對較少。正常情況下,一般可采收4~5潮菇,生物轉化率90%左右,生產周期3個月。
鮑魚菇以鮮銷為佳,烹炒后清香脆嫩,縮水少;也可曬干貯放,干晶菌蓋呈淺褐色,菌褶為金黃色,折干率高且清香;但大量生產仍以加工制罐為主,或鹽漬,加工后能有效地保持其風味,是今后加工銷售的主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