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香菇產業的不斷發展和政府政策性的“幫扶”推進,已逐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香菇主產區,如慶元、泌陽、平泉、隨州、遵化、岫巖等等,香菇產業遍地開花,香菇市場的供求略有失衡,小農戶在產業中凸顯的問題隨之愈加嚴重——硬件設施落后,生產技術守舊,市場應變能力遲鈍等,如果生產香菇的品質沒有改觀,那么菇農勢必在香菇產業中淘汰出局。菇農轉變思維勢在必行,更多的菇農已能從觀念和行動上開始優質菇的生產,但循規蹈矩機械性地“拿來主義”,給香菇生產帶來了很多問題,這些問題足以導致栽培上的重大損失甚至毀滅性災難,現就幾種現象及問題進行總結分析如下:
1、滅菌:15.5cm*58cm的菌棒(裝袋重量4.5斤),以往未加免割袋在滅菌倉內溫度達到100℃保持24小時,可視為滅菌成功,而加上免割袋后,因蒸汽溫度的穿透能力受阻,其空間溫度在達到100℃時,時間必須延長4小時以上,方可視為滅菌成功,若菇農在采用免割袋模式時,滅菌時間采用以往100℃24小時的滅菌方式,必然會導致菌棒滅菌不徹底,造成接種后的部分感染甚至全部感染,給生產帶來了重大損失。
2、養菌:在免割袋香菇養菌過程中,當菌絲長滿整個菌棒進行刺孔放大氧時,菌棒碼垛12層,四周須留15cm以上的通氣空間,每兩排預留40cm左右的通氣道以便于降溫通養,以往未加免割袋的菌棒菌棒碼垛13層以上,四周通氣空間10cm左右,且每四排預留30cm左右的通氣道,不會發生高溫燒菌現象,而加上免割袋的菌棒,其透氣性差,散熱能力降低,高速生長的菌絲如果沒有足夠的空間供給氧氣,往往造成菌棒內部菌絲酵解,或菌棒的惡性增溫,導致菌絲損傷,營養結構破壞,嚴重者,菌絲蛋白高溫變性,菌棒徹底崩潰壞死。
3、注水:在出菇管理過程中,菌棒存在“歇伏”管理,而伏天的7月和8月因天熱缺菇,香菇價位居高不下,很多菇農鋌而走險注水催菇,最后造成菌棒的大量壞死。由伏天“歇伏”轉變為伏天“出菇”自有其充分的條件,在常規的技術中,氣溫在28℃以下時,頭茬菇及以后注水量由90—95%依次降至80%,70%,60%等逐級遞減,而伏天溫度都在28℃以上,此時在低溫時間點注水外,其注水量較常規注水量下調15%左右,因為溫度超過28℃時候菌絲會出現“熱老化”現象,而這時的菌絲持水能力極差,一旦注水量超過其持水能力,則菌絲包外的游離水會阻斷菌絲的呼吸,同時也會因為溫度的升高而破壞菌絲的蛋白,導致菌絲壞死,菌棒潰敗報廢。
4、模式:單袋的水菇模式產出的香菇多數面向中低端市場消費,而且供應量大,不占有市場優勢,而免割袋的優質白頂香菇逐漸占領了市場取締淘汰了黑頂水菇,但白頂菇對棚內要求比較高,光照度應在600lx左右(四針遮陽網為宜),此時香菇菇面偏白,菇柄細短,而黑頂水菇菇棚光照度普遍偏低,光照度在500lx以下(采用草簾遮陰或兩層遮陽網遮陰),棚內光線相對較暗,造成菇蓋偏黑、菇柄粗長現象,品質不高價格低,而此時菇農普遍采用通風降濕來提高香菇品質,非但品質沒有改觀,產量也因為反復降濕而大大下降,最終造成香菇產量低價位低的困局,打消了菇農生產香菇的積極性,殊不知關鍵性問題在于光照,增加菇棚透光度便可有效解決香菇面黑腿長的問題,將菇棚草簾間隔性撤掉或棚體上方80cm左右撐起一層四針遮陽網即可。
多數人認為香菇種植是個粗放性的管理方式,勿須“精細”,但細細考究,那些盈利農戶幾乎都做到了“精細化”管理,并嚴格按照香菇生活習性理性地把握好每個技術關鍵點,雖然未曾深入到更深的理論層次,但在具體的溫度、濕度、光照和通風等技術關鍵點上皆與香菇的生物學特性相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