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時間以來,筆者專注于幫助菇農成立了幾家食用菌合作社,也調查了幾家運作已久的合作社。總體來看,自《農民專業合作社法》頒布實施以來,廣大菇農順應潮流成立的食用菌專業合作社是否真正為這個產業帶來活力,在實踐過程中能否叫好與叫座,一直是菌物界關注的焦點,筆者從不同的角度來探討食用菌專業合作社存在的難度問題。
一、食用菌專業合作社并非 “和而就靈”
菇農合作經營與以往的分散經營,二者之間會產生一種聯動關系。絕不是簡單的“和而就靈”,食用菌合作社也不是食用菌產業化發展的唯一形式。食用菌專業合作社要建立在嚴格的成本收益分析基礎之上。確立合作社適當規模,探索健康發展路徑,必須立足于科學的成本收益分析基礎上,以降低菇農參加合作社的風險;要避免菇農利益被邊緣化傾向。參加合作社菇農雖然在菌資物品購買、食用菌產品銷售等方面避免了弱勢的個人行為,但種菇專業大戶掌控的合作社、食用菌相關的企業介入的合作社,菇農仍難以真正享受合作帶來的效益;食用菌專業合作社還必須有社會服務組織的有效支持。要有基層政府的科學引領與大力扶持。農村食用菌現代化的實現,沒有產業結構與生產方式的變革是不可能的。產業結構與生產方式的變革必須依靠政府對菇戶的有力扶持,引領菇戶參與專業合作社,給予足夠的財力物力支持,以達到產業結構與生產方式變革的目的,推動食用菌現代化進程。而在當前的形勢下,由于食用菌產業屬弱勢產業,難以引起政府的關注,合作社很難得到政府的扶持,更多的則靠自身的努力。
二、食用菌專業合作社開花不結果
短短兩年多時間里,食用菌專業合作社如雨后春筍般發展起來。僅從數量上觀察,食用菌專業合作社正顯現出強勁的發展活力和前景。但食用菌專業合作社光開花不結果,急需在提高質量、更好服務菇農這一點上發力。 一些食用菌專業合作社因缺乏產業基礎支撐或骨干大戶組織,成立當初也顯得有些匆忙,其影響相對較弱。這其中,甚至還有僅僅是為了套取國家、地方財政補助而成立的合作社。受制于“先天不足”、缺乏長遠規劃目標、沒有核心組織者等多種因素,這類食用菌專業合作社成立后,往往成為一個“空殼”,難以發揮技術、銷售等方面的作用。最極端的例子是,在某食用菌主產區,合作社發起者為吸引菇戶入社,甚至許諾在補助資金下發后,發給菇戶一定的“好處費”。在這種初衷下,合作社名下的社員完全無法從中享受到任何好處,其生產、銷售等仍是“各干各的”,合作社名存實亡。
據我調查僅有少數食用菌合作社運作較好較規范、真正發揮了實效,但大多數食用菌合作社仍處在摸索甚至“沉睡”狀態。喚醒這些沉睡的食用菌合作社,讓每一個食用菌合作社有作為、早作為乃至今后能大作為,是促進食用菌合作社發展的重中之重。
三、食用菌專業合作社人財缺乏
食用菌專業合作社目前的現狀仍提示我們,這是一個還在摸索中的新事物??紤]到菇農生產、經營意識與當前市場經濟的差距,單純依靠菇農自身力量,食用菌專業合作社難以盡快做大、做強。
實實在在的資金最為缺乏。我調研的每位食用菌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都談到了資金不足問題,基于對合作社目前實力考慮,金融機構普遍不愿放貸,導致合作社難以向精、深加工方向發展。目前,食用菌專業合作社資金仍以菇戶自身聯保小額貸款為主,大額資金難以爭取。
食用菌專業合作社專門技術、人才嚴重缺乏。尤其是缺少經營管理和財務管理方面的人才。發展食用菌專業合作社需要一批有較高文化知識、懂技術、會管理、善經營的復合型人才。很多食用菌合作社以現在的條件還沒能力從大學生中招收專業人才,最根本的是應考慮從現有“鄉土人才”中積極挖掘培養,加大培訓力度提高其專業素質。
當然食用菌專業合作社還有其它種種困難,如很多合作社由于規模較小,目前暫時還難以形成自己的專門品牌。即使少數食用菌合作社申請注冊了商標,但由于認證費用較高,以至于在進行食用菌產品認證上的力度不夠,成為產品進入高端市場的障礙。
食用菌合作社的發展之路很不平坦,需要進一步加大對合作社的扶持、引導力度,對其高看一眼,厚愛一分,以實實在在的好處吸引更多的菇農加入進來,是當前發展食用菌專業合作社的重要途徑。參考文獻略【作者myb轉載請注明來源于易菇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