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食用菌企業里,著名食用菌學者黃毅老師一再強調的是“資金,技術各占20%,管理占60%”, 這是黃老師實踐得出來的,是真金白銀換來的,對于我們食用菌行業連續性生產的企業這句話,更顯得真金。筆者十分贊賞黃老師的精辟見解。如何管理好員工?這是每個食用菌企業最頭疼的問題。好的員工任何老板都喜歡,但什么是好員工呢?這恐怕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筆者對此發表點淺見。
食用菌企業里有一些員工,在老板的面前和身邊工作時,表現還是可以的,這種人往往是老板在一個樣,老板不在又是一個樣,但如果給予其權利,獨立一人在外工作時,往往會飛揚跋扈,為所欲為,并美其名曰: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有組織而無紀律!對企業不再**。所以,就是提醒老板不能為一個人在自己身邊的言語和行為所蒙蔽,否則就難以識斷一個人是否是真正的好員工。
一個食用菌企業的好的員工可以說是有一定技術水平或者在其他方面過人之處的能人,但這類人往往毛病多,恃才傲物,桀驁不馴,有時甚至愛自作主張。在企業里往往被人稱為“刺頭”。因此必須要管,而且還要會管,要有制度約束,老板要多與之進行思想溝通交流,力爭達到共識和共鳴。溝通的目的在于相互了解,防止因互不了解而產生誤會和用人失當,出現麻煩和損失。
還有這些能人往往容易招致其它員工的嫉妒,而且能人自身往往把握不住自己的表現欲,過分張揚,這就更容易引起別的員工的反感。因此能人很容易成為企業中多人的眾矢之的,如果老板一味的偏愛,老板本身也可能受到攻擊和孤立;但如果老板順應企業中其他成員的心理需求,對能人給予打擊排斥,能人很可能離開企業或使企業效益受損。
最妥善的解決辦法就是老板要采用養的辦法,如果能人是魚,企業就是水,而企業就是由每一位成員組成,也包括能人自己。因此要引導能人少說多做,除有成績外,還要善意的有藝術性地幫他改正缺點,同時也要教導其它成員解放思想更新觀念、見賢思齊,使企業形成團結合作、積極進取的健康氛圍。這樣一來再引導能人和其他員工融合的同時,自然就能養住能人,而且還能涌現更多的能人。
食用菌企業對員工的管理方法,沒有最好與最壞的概念,只有合適與不合適的理念。我認為,只有最合適的,才是最有效果的,才是最好的!參考文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