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我陪一個企業的老總到我的師兄開的公司參觀了一番,回來后心情久久不能安靜,聯想到我們食用菌的現狀,感觸多多。
我的師兄是東北師范大學生物系碩士研究生,在學校品學兼優,九十年代初期留學到日本,六年后回國,懷揣著100萬人民幣回國雄心勃勃的要干一番事業。
選什么項目呢?常言到“隔行如隔山”學的是生物,還是選本行把??疾煲环蜄|北的資源還是選食品加工把,能充分利用長白山野生植物和菌類。因為長白山林區山野菜資源、菌類資源十分豐富如薇菜、刺嫩芽、蕨菜、猴腿、黃瓜香、刺五加、山芹菜、柳篙芽、榛蘑、元蘑、猴頭等亟待開發,尤其在日本多年,日本人能吃到上述東西都很奢侈。根據每種植物原料的生物學特性、食用特點、采取不同的加工工藝,使之形成具有風味的特色食品,市場前景定會十分廣闊。
說干就干,在長春郊區(現在已變成市區了)征了10000平方米的土地,蓋標準廠房、進先進設備、跑各種手續、招聘人員、進原料,總算可以開業了,但師兄畢竟剛開始是一介書生,從來也沒搞過企業,遇到的難題一個接一個,由于師兄十分誠實善良,不知道江湖之險惡,屢屢上當受騙,產品送出去容易,但要錢十分艱難,真是黃世仁可以給楊白老當孫子了。極度困難時師兄連做公交車一元錢的車票都沒有。
師兄是一個外柔內剛的人,十一年的艱苦創業過程,他堅持下來了。在長期的磨練中變成熟了。
在師兄的現代氣氛很濃的辦公室里,我們交談了一會,在師兄的陪同下我們換上衛生服,戴上衛生帽,穿上經消毒的拖鞋進入了生產車間,五十多工人在各個生產線緊張忙碌著,不僅鴉雀無聲,而且我們進去頭也不抬,一袋袋潔凈、美觀的各種食用菌水煮菜就誕生了。在這里看不出誰是管理人員還是一般員工,都一樣的裝扮,一樣的工作。每班工作時間8個小時,每天3班倒。我對這些員工的高素質而感嘆。晚上師兄宴請了我們一行,我請教了師兄管理員工的秘訣,他說借用了日本的管理經驗,采用人情化管理,員工出現什么差錯,絕不當著其他員工的面指責,而是單獨給以交談指正其錯誤,其他員工出現矛盾怎么辦?老板必須親自出面解決矛盾,把他們叫在一起請他們到餐廳或茶館交流,互相規勸,彼此認錯。就OK了。
我問了師兄招聘員工的途徑,他說都是從農村招的青年,經過系統培訓后上崗,公司負責他們的食宿問題,并嚴格遵守國家勞動法的規定要求,給他們都辦了四險一金,節假日都有豐富的娛樂活動,員工視公司如同自己的家,從沒出現跳槽現象。都說中國人素質比日本人低,在這里真看不出來。
都說搞食用菌行業不賺錢,就看你怎么去準確定位,怎么管理,怎么去求發展。現在師兄沒用國家一分錢,沒有一分錢外債,資產三千多萬,剛剛又在開發區征用了50000平方米土地,正在建設新廠房,準備擴大生產。作為一個成功的企業家,我為師兄而驕傲,也為之而折服。希望我們的食用菌界也多出這樣的人才,我國食用菌的騰飛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