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農博會舉辦的第4天,參觀的人比昨天還多,菇農問的問題也沒什么新穎的地方,無非還是什么種什么菇最掙錢,得了什么病怎么治等之類的話題。只有兩件事值得我們深思。
重用菇農做技術員一年賠了80萬
通化市曹老在當地是個呼風喚雨的大人物,擁有很多企業,每個企業效益都相當不錯。見多識廣的曹老看到了國家對農業政策的優惠,決定投資食用菌產業做突破口。在靠近通化市不遠的地方賣了一片山林,蓋了14棟標準化日光溫室。從外省請了一個菇農做技術員,月薪一萬元。生產以平菇和黑木耳為主,經過一年的打拼,平菇僅出了幾千斤,黑木耳污染嚴重近乎絕收,當年就賠了80萬元。曹老開始把這個技術員當佛供著,言聽計從,還把他推薦成通化市新聞人物。結果這個菇農水平實在不敢讓人恭維,整個一個廠子讓他造的烏煙瘴氣,曹老后悔不及,只好把他辭去。我問曹老,剛開始干時為什么不請專家學者給論證一下,曹老苦笑道:我本身就是一大學校長退下來的,對科室人員不太放心,還是找一個有實踐經驗的菇農較妥當,結果叫一個菇農把我整慘了,賠錢沒什么,也不差這兩個錢,但丟不起這個人啊。現在曹老還想繼續干下去,正在考慮怎么聘技術人員。是菇農還是科研人員?我只能解答:等您想好再說把。
城市人開始到農村種菇
伊通縣有一個雙孢菇生產基地,是一個生物學博士投資近百萬元興辦的。老板放棄了城市優越的工作環境,在偏僻的伊通農村賣了一片土地,當年就蓋了八棟出菇棚。利用當地豐富的原材料和廉價的勞動力投資與雙孢菇產業。由于技術過硬,管理有方,雙孢菇產量很高、質量也好。每斤批發價5.5元,幾乎控制了整個長春市場,著實發了大財。他感嘆由于城市的生活條件較好,所以選擇在城市創業的人群較多,但創業項目有限,人群越扎堆成功幾率就會相對下降,所以現在選擇去農村創業,是個很好的機會。我在想如果越來越多的城市人到農村去種菇,會對整個食用菌產業造成多大影響。這個問題值得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