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論壇首發】從事食用菌科研多年,接觸了不少業內人士。感觸不少食用菌科研項目上不著天,與食用菌科學前沿發展水平相距甚遠;下不著地,與行業的實際需求關系不大。食用菌科研工作應該扎扎實實地豎立在菇棚里,克服重視食用菌高端科研、忽視成果轉化,忽視服務行業的傾向,把科學研究和創新精神投入到實踐中去。
目前,我國農業高校涉菌科學研究空前繁榮,不論SCI論文篇數,還是食用菌科技成果獲獎數,還有成果的轉化工作,都成績斐然。食用菌科技論文的快速增長是我國食用菌界科研隊伍、科研水平和科研投入實力增強的標志。單拿科研投入來說,這幾年,科技部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對食用菌基礎研究的投入都持續大幅度增長,2009年我國菌物界更是涌現出了李玉和莊文穎2位院士。
但存在的問題也很嚴重。不少食用菌科研項目“兩頭夠不上”:上不著天,與食用菌科學前沿發展水平相距甚遠;下不著地,與行業的實際需求關系不大。很多學術論文只是簡單重復的跟風研究,沒水平,也沒有現實意義。其原因在于許多同仁的浮躁心態和錯誤認識。他們瞧不起活生生的實踐問題,鄙視行業服務,鄙視食用菌成果轉化和技術推廣,認為科學向下看難有大出息,不少研究課題飄浮在半空中,真像是毛主席形容的“墻頭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
農業高校涉菌部門今后的發展特別是食用菌科研工作,應該堅持“頂天立地”的方向。所謂“頂天”,就是要高度重視食用菌現代科學和技術前沿的研究,圍繞行業戰略需求,不斷創造國內外食用菌高水平成果;所謂“立地”,就是要高度重視面向食用菌產業發展主戰場,切實解決發展實踐中大量的科技問題,特別是面向食用菌企業與菇農第一線,著力解決農村食用菌發展的重大問題,造福菇農,把高水平論文寫在菇棚里。
食用菌科技論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的科研水平。在食用菌科技論文近年來快速增長的情況下,我們清醒的看到,食用菌科研產出的規模較大,但是其中高質量學術論文的比例還較低,食用菌科技論文‘量’代表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在‘質’上下功夫。我們非常缺乏國際級學術大師和重大原創成果。雖然我國菌物界在硬件設備、實驗室建設方面的投入都在增長,但是對食用菌科研人員投入的經費還相對偏低。今后要避免過分追求數量的變化,要把重點放在保證質量的提升上。引導食用菌基礎研究追求原始創新,強調食用菌應用研究關注食用菌重大發展的相關科技問題。
所謂“頂天”和“立地”是一對辯證關系。食用菌學科前沿的突破,可以帶來整個食用菌產業鏈的巨大變化,極大地促進生產力的釋放,自然能造福于菌物界,這就是“頂天”。“立地”的含義是,沒有哪種學術工作比服務行業利益、創造行業財富、給從業者帶來實惠更高尚、更重要,這種“立地”其實是最高宗旨,也是“頂天”。而且,解決食用菌生產實踐中的關鍵問題,往往也就在食用菌重大科技問題上取得了突破。
我們必須克服重視食用菌“高端”科研、忽視成果轉化,忽視服務行業的思想傾向。涉菌高校要扎扎實實地站立在菇棚里,為食用菌產業發展服務。一些地方和涉菌高校,拿了國家不少項目經費,做一個項目出來,開個鑒定會,無非是你說好、我說好、大家都好就通過了。食用菌科研成果的質量和水平如何?是否能夠轉化?怎么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這些都不被重視,這種研究的意義何在呢?高校和食用菌企業合作就不同了,那是從食用菌企業里拿真金白銀,要真正出成果,然后還要跟人家維持長期合作,這是非常不容易的。這就是我們所提倡的“產學研、科工貿”相結合的本質。
農業高校涉菌專業如果要躋身國家科技創新體系,一定要堅定不移地與食用菌生產相結合,到實踐中去。到食用菌企業中去,到菇農菇棚里去。“走下去”不僅對業務有好處,思想上的好處更大。食用菌科研工作才能大有作為。參考文獻略【作者myb轉載請注明來源于易菇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