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論壇首發】有同仁問我食用菌行業調研發現的問題是什么?我說問題很多很多,其中食用菌企業的研發能力不夠是企業的普遍現象。
我們知道,食用菌產業無論進入什么發展階段,技術研發對這個產業至關重要。目前,多數吉林省食用菌企業的研發團隊近乎空白,菌種也好,設備也好都無自主品牌,有的設備大多抄襲國內其它企業的原型,稍加改變,只是為了避免侵權的嫌疑。菌種多數都是引進,技術員多數是外聘,這正是目前我省食用菌企業最薄弱的環節。造成這種局面主要是是因為研發對于省內自主企業來說風險太大。當然,研發不成功,不僅是技術上的問題,也與機制、生產經營環境有關。
其實,像國鑫這樣的食用菌設備制造大企業也是早期也是借鑒他國的先進設備改良的。但只是在發展的第一階段。他們借鑒的不僅僅是外表,同時把所有的數據都抄錄下來,進行深入的分析,研究他國的先進技術。只有把這個弄清楚了,才可能在研發下一代時,走半逆向、半正向的道路。慢慢就會變成正向開發。
而目前吉林省多數食用菌企業還在第一階段上,正在往第二階段走,但步伐走得有點慢。因此,遲遲沒有看到正向的東西。
有些食用菌企業想走捷徑,片面地追求快速發展,這對技術的掌握而言純粹是不負責的行為,技術是無法跨越的。當然別人走過的彎路,我們吉林省發展食用菌產業一定不能步人后塵。比如發達省份的食用菌栽培模式嘗試了很多路,只有最后一條路走通了,我們吉林省就可以不用走那么多彎路。從這一點上說,跨越是正確的。如此說來,如果連這一條路都不去鉆研,怎么可能成功?比如食用菌深加工,我省食用菌企業大多數依賴外省,自己不去搞研發,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只有一個,企業的投入遠遠不夠。
能花錢買到的東西,本省同仁就不愿意去開發,像黑木耳地栽技術,我們不能從外省引進,因此我們做得反而很好。吉林省西部木屑資源缺乏,但草腐菌卻搞的很好,由此看來吉林省的研發能力一點都不弱,只是愿不愿意做的問題,這是吉林省人乃至東北人的特點。參考文獻略【作者myb轉載請注明來源于易菇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