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論壇首發】我本一介書生,在實驗室工作還勉強夠格,但幾次當經理的經歷讓我很受傷。
很多食用菌行業的科研人員想到企業工作,幻想做一位企業家,覺得企業經理的工作、生活很"優雅",但要知道搞企業,承擔的工作、責任、風險等等會有超出想象的壓力。
10多年前,還在講課的我被當時的省菌協會長宋啟印教授推上了前臺,某縣已退休的縣委書記憑借雄厚的官方背景,找到了宋啟印教授,希望菌協伸出援助之手,這位書記說,他要與美方合作投資4000萬興建一大型食用菌企業,缺少技術管理人員,同菌協合作。在宋教授的一再考察下,覺得項目可行,派我到這個企業當常務副總經理,負責技術研發。把手頭的工作交付別人,我躊躇滿志的上任了,結果怎樣?高樓蓋起來了,資金花光了,美國的4000萬資金2年也沒見蹤影。沒辦法項目夭折了,最近偶爾出差路過那大樓,據說已租給一職業學校。2年的光陰,我就這么虛度了。
2005年,正在某集團公司攻關項目的我,又接到了菌協老會長宋啟印教授、執行會長陳宗澤教授、省科協田部長的一再邀請,甚至強迫我必須回吉林省工作,原因是某縣爭取到了國家一食用菌項目資金,這個項目爭取者身上光環無數,什么全國勞動模范。什么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什么人大代表,在當地也是一位呼風喚雨的官員。當時的我攻關的科研項目已進入尾聲,拖了5個月,沒辦法推辭到這個縣當該食用菌項目的總經理,結果怎么樣,巨額資金被這位官員堵了窟窿,揮霍掉了,呆了40多天,項目實施毫無進展,我怒罵了這位官員一頓,回到了省城,當時的陳會長氣的心臟病突犯,住進了醫院。如今這位官員見了我面還躲著走。
從沒埋怨過已故的宋教授和現在健在的陳教授、田部長等前輩,畢竟他們對我期待很高,也想盡快將吉林省食用菌產業發展起來,他們付出的太多太多,有些事情的發生絕不是他們所掌控的,他們的心愿都很好,但社會的復雜性卻不是老學者、老專家所適應的。包括李玉院士也沒有太好的辦法。他們也只能和我一樣憤懣社會的不公,行業的混亂,無奈還是無奈,作為省菌協懲治幾個敗類,還有更多的敗類冒出來。真有野火吹不盡春風吹又生的感覺。
說實在的,現在我對這些往事真的不堪回首,我不愿再重提過去的那些苦難日子。我在這只是希望食用菌界的科研人員,企業這個潭水太深,社會的復雜性往往會將我們這些書生陷進去,我看到那么多食用菌科研人員前赴后繼、奮不顧身地奔向企業之路甚至自主創業,我想把我的經歷說出來,給一個忠告,科研人員下海,首先得有一個思想準備,創業是非常艱苦的,是要經過大量的辛勞、實踐、風險等等這種常人不能承受的失敗的苦難的,創業的成功率是非常低的,甚至 “一將成名萬骨枯”。社會是復雜的,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什么人都有,什么缺德事都能干出來。不是所有的科研人員都適合到企業去,這樣白白葬送了大好的青春,何必承受千般苦萬般難呢?參考文獻略【作者myb轉載請注明來源于易菇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