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次到菇農群調研,有很多場景讓我感嘆,大地木耳再擺放地上鋪一層松針葉既可以使木耳袋借助地氣也可以使木耳免粘泥土;菇農大棚大棚的頂的防風口以前要開關,得爬上去弄,安個拉繩就能解決;用鐵絲做個抓手,金針菇搔菌快的很。。。。。等等這些,別看是土辦法,很實用。
有些菇農特別愛鉆研,土辦法土專家也相當多,他們相互學習、相互交流,傳播的得也很快。他們的多數無太高的學歷,但對種菇懷有深深的感情,他們善于創造發明。他們的發明也充滿鄉土氣息,能從食用菌的生產需要出發,運用身邊常見的材料,解決生產實踐中的一些具體問題。
他們的“土辦法”不僅為自己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也為食用菌的產業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正應了這個“土”字,食用菌產業似乎容易讓人自學成才,但稍加琢磨,其中的道理也很容易想見。首先,這和食用菌生產的特點有關。食用菌生產相對投入少、周期長,很多時候不需要特別的設備輔助研究。要把握它的規律,種菇戶有自家的優勢,年復一年身體力行,很多時候更容易積累豐富的信息。就以吉林省蛟河縣黃松甸鎮的耳農為例,這里產業程度化較高,耳農種黑木耳種得比較“省心”,更有時間和機會“琢磨事兒”。其次,食用菌“土專家”更有研究的動力。他們的發明創造與自家的增產創收緊密相連,從而促使他們全身心投入。在很多食用菌“土專家”身上,都能感受到執著的精神。
也正是因為輸贏都是自家事,食用菌“土專家”更容易擺脫外部的影響堅持到底。食用菌科研是以食用菌的生長周期作為科研周期,每年可以用于研究的時間十分有限。食用菌“土專家”們則不一樣,2-3年出成果的固然大有人在,5-6年仍鍥而不舍的也不在少數。我們應該更多的支持和理解這些食用菌“土專家”的“異想天開”,相當多的食用菌“土專家”就是頂著種種壓力,撐到了出成果的那一天。
當然,我們并不是說食用菌“土專家”一定比專門的食用菌科研人員強,但在食用菌應用型技術的研究方面,食用菌“土專家”們確實有他們的優勢。而如果是食用菌育種等這類更需要專業知識背景和先進儀器設備輔助的領域,就不是食用菌“土專家”們輕易能夠駕馭的了。
無論如何,食用菌“土專家”和他們的成功故事至少給我們留下這樣的啟示:在基本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投入足夠努力,很有可能超越自己的弱點創造“奇跡”。給予食用菌“土專家”充分的發揮空間,他們的個人“奇跡”還可以演化為使更多菌人受惠的群體“奇跡”。食用菌界“土專家”多多益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