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網訊 近日,湖北省農業科學院加工所食用菌團隊在國際知名食品雜志《Food chemistry》(IF=7.514)在線發表題為Effects of ultrasound and gamma irradiation on quality maintenance of fresh Lentinula edodes during cold storage香菇保鮮的研究論文。研究結果對于深入了解新鮮香菇的劣變機理,引導食用菌物流貯運從業人員科學正確運用保鮮技術,降低物流損耗具有重要意義。
香菇作為我國一種特色優勢食用菌資源,味道鮮美、營養豐富,備受消費者喜愛,但鮮香菇貯運過程中往往面臨微生物污染、水分損耗和品質劣變等問題。近年來,隨著物流網絡的發展和冷鏈技術的完善,香菇跨區域、長距離運輸條件趨于成熟,激發了鮮菇消費市場的快速增長。此外新鮮香菇的出口創匯增值效益也倍受關注,2018年我國鮮菇出口量為1.8萬噸,從我國進口鮮香菇超過千噸的國家依次為韓國、美國、馬來西亞、日本和泰國等。香菇消費模式呈現出由“干菇”向“鮮菇”轉變的趨勢。而我國香菇保鮮產業還處于基礎研究薄弱、技術應用低端、技術鏈融合度不高和食用安全問題突出的起步發展階段。
目前,鮮香菇主要采用冷藏保鮮和化學保鮮等方式。在冷藏過程中,子實體容易發生失重、失水和腐爛,損失嚴重;而化學保鮮處理往往引發消費者對食用安全的擔憂。據報道,因缺乏有效的保鮮措施及處理技術,我國食用菌采后平均損耗率達到30%以上,遠高于發達國家成熟市場3%-5%的平均水平。其次,香菇保鮮技術的落后也影響其國際市場的競爭力,降低出口創匯能力。由于保鮮技術推廣不足和從業人員的對保鮮認識理念存在差別,致使許多企業都沒有針對性地對保鮮環節進行更多資源投放。
本團隊致力于食用菌保鮮技術的研究及推廣應用。在本研究中主要分析了新鮮香菇貯運過程中納米保鮮袋聯合物理保鮮工藝對其常見腐敗菌和抗氧化能力的影響規律,探求了香菇子實體中水分損失調控機制。為增強鮮香菇貯運品質提供操作簡便、綠色實用的解決對策,并為其它食用菌采后品質劣變和調控提供一定參考。
《Food chemistry》為食品領域TOP期刊,論文第一作者為史德芳博士,殷朝敏博士為共同一作,高虹研究員為通訊作者。
原文鏈接:https://authors.elsevier.com/c/1d-l-16Ds1oQ9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