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隊員們在云南木水花野生菌交易市場前合影
為深入基層了解云南菌類產業文化,調研云菌從采摘到運輸再到銷售環節的產業鏈運營模式以及“一帶一路”政策對于云菌產業發展的影響。2019年7月19日,南昌大學信息工程學院“贛遇滇 信相依”社會實踐隊啟程前往“一帶一路”東南亞交易中心的菌類之鄉云南省開展為期八天的專題調研。
與菌相遇
7月21日,實踐隊前往調研第一站——昆明市木水花野生菌交易中心,該中心作為云南省,乃至世界最大的野生菌集散中心,具有種類齊全、品質優越、加工技術含量高的野生菌產品。市場內約有200多種野生菌,其中“野菌之王”——松茸因營養豐富成為交易量最大的菌類。云南松茸在國內的銷量
及世界的出口量極大。尤其是在“一帶一路”政策的帶動下,使得松茸出口更加便利。此次與云菌的相遇是對云菌產業文化的具象化,也是后期實踐活動開展的背景基礎。
與菌相知
7月22日,實踐隊成員兵分兩組,一組前往木水花野生菌交易中心監管部門,通過采訪工作人員了解了該部門的主要職責以及處理不常見菌類的方法。隨后隊員們前往零售中心——篆新農貿市場,調研菌類零售商家運營模式。通過調研對比,隊員們深刻體會到,隨著人們消費需求和水平的提高,云菌銷往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的數量與日俱增。結束調研后,小組成員前往昆明市國際會展中心參加了第16屆西南農資博覽會。在“一帶一路”政策的引導下,該展會將不斷扎根西南市場,輻射周邊省份市場,成為中國唯一面向南亞、東南亞國際市場的行業盛會。
另一組則跟隨云南菌粹源食用菌有限公司的饒春明董事長前往昆明市周邊的獨樹山親身體驗采菌過程,在撥開木本植物根部的落葉、枯枝的一步步中,領略到了尋找、采摘菌菇的樂趣與不易。隨后,小組成員前往關上野生菌生態美食街,通過調研多家菌類火鍋店了解到,親身參與到云菌從采摘到清洗處理再到最后可食用的過程中,擁抱云菌文化,與菌相知。
與菌相伴
7月23日,實踐隊抵達瀕危物種進出口管理辦公室昆明辦事處,對瀕危物種松茸進行專題調研。工作人員詳細地介紹了近十幾年對松茸物種的管理和保護開展的相關工作,如體制機制改革、政策扶持、宣傳教育等。通過管理側面加強對松茸的保護,同時也進行有關菌類識別以及松茸保護的相關宣傳工作。據了解,為進一步加強松茸的可持續發展,該部門協同昆明海關、商務廳等相關部門共同推進松茸高效率、高收益、高利用的融入“一帶一路”發展。隨后,實踐隊小組前往云南省國際商會松茸分會,對松茸的流水線作業進行近距離參觀。據工作人員介紹,在“一帶一路”政策帶動下,2018年松茸出口日韓共600多噸,年出口量最多時高達1000多噸。小小松茸作為云菌產業文化中的標桿,已逐漸成為國寶級農副產品。
與菌相戀
7月24日,團隊成員來到昆明食用菌研究所近距離觀察菌類的培育流程以及加工智能化作業。首先,團隊跟隨工作人員參觀了標準的工廠流水線,從菌種選擇開始,其次是接種,隨后培養,最終出菇保藏。據研究人員介紹,目前能人工種植的野生菌只有100多種腐生類型,大部分菌類仍然只能來源于大自然。隨后,隊員們前往實驗室,觀察了模擬選育流水線。最后,團隊去往多個加工實驗室,通過參觀調研發現菌類大多都被制作成食用品,藥用標準只能達到保健品生產標準。如今,菌類種植、鑒別、加工等已越來越智能。云菌產業也在“一帶一路”政策的帶動下,與互聯網+深度融合,朝著國際科研化的水平邁進。結束昆明食用菌研究所的調研后,實踐隊成員前往云南省扶貧辦進行訪談。據工作人員介紹,扶貧辦主要負責基層調研和數據收集工作,協同農業廳等部門讓貧困戶參與到參與到松茸等云菌的產業鏈的工作中,做到精準扶貧和產業化脫貧。
七彩云南以它得天獨厚的地理地貌與氣候條件,孕育了豐富的野生食用菌資源,其種類之多,分布之廣,產量之大,名揚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