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報告現場
易菇網訊:8月9日,2016中國·南華野生菌大會“野生菌資源馴化、栽培及保育“專題在南華縣政務中心禮堂召開,云南省農科院生物技術與種質資源研究所趙永昌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趙瑞琳研究員、西藏農牧科學院蔬菜研究所熊衛萍研究員、西南科技大學賀新生教授、上海農業科學院李傳華副研究員就野生食用菌資源馴化、新品種開發等方面進行暢談。

趙永昌研究員
云南省農科院生物技術與種質資源研究所趙永昌研究員做了《腐生類野生食用菌資源及馴化途徑》的報告。他指出,目前,腐生食用菌已報到能栽培出菇的有300余種,具食用價值的100余種,實現商業化栽培的40種左右,大規模栽培的20種左右。南野生菌資源豐富,潛在馴化資源種類多。其中,云南離褶傘屬具有廣泛的多樣性,在云南分布的離褶傘種類就有7個種和一個新紀錄種。野生菌馴化要達到跨時間空間滿足需求、高產、優質、基質高效利用、抗逆性強、生長周期短的目標,而腐生食用菌馴化栽培具有很大的意義,常規栽培種類資源可用于種質的創新,馴化栽培可為栽培食用菌提供新的栽培種類,供應人們需要,栽培菇對生態環境進行改造,而食用菌個體發育的研究則可以為菌根食用菌栽培或促繁提供理論支持。

趙瑞琳研究員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趙瑞琳研究員則指出,云南有野生食用菌900多種,占世界食用菌的一半以上,占中國食用菌種類的2/3以上。當前,政府的對食用菌產業扶持效果明顯,產量超過50萬噸,增速全國第二。同時,她提到,在傳統栽培的大宗種類產量穩定增長的同時,新增種類市場空間將更大。在報告中,趙瑞琳研究員談到,對于食用菌新品種開發與基礎性研究,首先需要基于分子和形態分類對資源的準確認識,選定開發目標,進行系統發育研究,通過系統發育圖譜發現食用菌新物種及新品種,進行栽培技術開發,全基因組學研究為基礎進行分子育種。最后她總結到,基礎科學研究成果的積累,為系統性、持續性開發食用菌新品種提供理論和技術儲備,是食用菌產業持續創新的源泉。

熊衛萍研究員
西藏農牧科學院蔬菜研究所熊衛萍研究員則重點從野生資源收集、野生靈芝菌種的篩選、野生和馴化栽培的靈芝子實體分子生物學鑒定、西藏白靈芝品種選育等多個方面作了《西藏白肉靈芝的馴化栽培及其活性成分研究》的研究報告。她介紹,白肉靈芝(Ganoderma leucocontextum)系統發生樹的構建顯示其進化上與赤芝(G. Lucidum )非常相近,通過不斷的摸索與改進,漸漸地已為拉薩白靈芝的人工培養開發了可靠的技術,她還指出,今后西藏白靈芝的產業化發展,將依靠科技,通過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實現西藏白靈芝種植化標準、加工規范化、產業規模化,將西藏白靈芝推向全國、走向世界。

賀新生教授
西南科技大學賀新生教授則談及野生雷丸的馴化,他談到,雷丸獨產于中國,主產于甘肅,含有雷丸多糖S-4002、雷丸素、鈣、鋁、鎂、苯甲酸丁酯、乙酰雷丸酸、雷丸酸等20多種有效成分,在抗癌腫瘤領域有著重要作用,其適用病癥范圍廣,素有“熊貓藥材”之美稱,但是雷丸至令仍不可人工栽培,全國產量極其有限,藥材極其珍貴,藥用市場所用的雷丸完全依靠純野生藥材供應。

李傳華副研究員
最后,由上海農業科學院李傳華副研究員作了《幾種野生食藥用菌的馴化研究》的報告,他首先介紹了巴楚蘑菇、擬粘小奧德蘑、猴頭菇、蟲草、靈芝、側耳、黑木耳、蘑菇、牛樟芝等多個野生食用菌的馴化情況。其中,采集自新疆巴楚蘑菇經馴化研究,在草腐菌中生長速度較快;擬粘小奧德蘑粗蛋白含量高達21.82%,粗脂肪含量低至7.38%,阿糖醇含量高達15.95%,為其他食用菌4-5倍,是理想的保健和減肥食品;而采集自東北猴頭菇斤馴化研究情況表明,其口感甜美,口味純正,雖菌絲纖弱,稀疏,生長速度較慢,但適合于工廠化生產;采集自內蒙古的野生蟲草經成分檢測發現其蟲草素含量是普通栽培蟲草3倍多。他表示:“在未來,希望有更多的物種被發現并被利用,將來有更多的野生菌種類被馴化成功。”
2016中國·南華野生菌大會由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國菌物學會、楚雄州林業局、南華縣人民政府主辦,南華縣人民政府、中國菌物學會菌物產業分會、中國菌物學會野生菌保護專業委員會、易菇網承辦,來自20余省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業,以及南華本地的300多名代表與會。除主旨報告外,大會還安排了野生菌資源分類與鑒定,野生菌資源馴化、栽培及保育,產業化及市場管理,毒蘑菇中毒處理四個專題論壇,以及一個專題技術培訓。大會期間還舉行了中國菌物學會野生菌保護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中國十大野生食用菌”評選結果發布、野生菌保護中國(南華)宣言座談會、展覽,以及野外標本采集與鑒定、企業參觀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同期舉行的中國·南華第十三屆野生菌美食文化節,數萬民眾參與了此次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