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報告現場
易菇網訊:8月9日下午,2016中國·南華野生菌大會“野生菌資源分類與鑒定專題”在南華縣政務中心禮堂召開,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李泰輝研究員、云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虞泓教授、山西大學張永杰教授就野生菌的資源的研究、蟲草利用等方面進行交流分享。

李泰輝研究員
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李泰輝研究員作了開題報告《中國野生食用菌資源研究現狀及展望》,從我國食用菌物種資源、已馴化栽培食用菌、近年來發表的食用菌種類、馴化的新物種、食用菌學名的考證與變遷以及對未來的展望等多個方面進行闡述。報告中,李泰輝研究員指出,我國野生食用菌資源豐富,其中以西南地區的食用菌資源最為豐富,牛肝菌、干磨屬新種、可食用珊瑚菌、干蘑雞樅、口蘑等我國特有的食用菌資源也十分豐富。在未來,仍會有大量的食用菌新種被發表出來,馴化種類的生產技術也將逐漸成熟,對已有的栽培技術進行改進、珍惜種類馴化不斷提升,在安全性與功效研究,質量、深加工、附加值,資源保護與可持續利用研究也將會有進一步突破。

虞泓教授
云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虞泓教授從云南蟲草資源及利用方面談起,重點介紹云南蟲草物種、分布和生境。據虞泓教授介紹,經過多年的努力,團隊共調查和采集蟲草250余種,制作蟲草標本10,000余份,分離保存蟲草菌株6,000余株,已經建成蟲草標本館和蟲草真菌菌種保藏中心、蟲草生物資源大健康研發和產業化戰略庫和大數據庫,成為國內外有重大影響的蟲草生物資源研發及其產業化基地,蟲草標本館內的蟲草標本數量達到10000多份。在報告中,虞泓教授特別指出,建設蟲草標本館和蟲草真菌菌種保藏中心,其現實意義和長遠意義十分重大,對保護蟲草物種多樣性和遺傳多樣性及其生態環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長遠的戰略意義。

張永杰教授
來自山西大學的張永杰教授從蟲草的進化生物學研究方面講起,重點講解了以冬蟲夏草和蛹蟲草為研究對象,團隊開展系統開展其遺傳多樣性、起源與進化及真菌群落等方面的研究的成果。他指出,課題組通過多基因序列分析,發現藏南地區是冬蟲夏草菌的起源中心,并進一步發現冬蟲夏草菌與寄主昆蟲間存在復雜的進化關系;結合經典的分離培養方法和免培養的分子生物學方法,發現天然冬蟲夏草群落中具有豐富的、值得開發的真菌資源;通過比較線粒體基因組學分析,發現蛹蟲草在線粒體DNA上具有明顯的遺傳分化,表現出線粒體內含子的插入缺失多樣性。這些研究增加了對冬蟲夏草的認識,對冬蟲夏草的人工規模化培育和深度開發具有重要意義。
據悉,來自20余省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業,以及南華本地的300多位專家、教授、企業家代表參加了2016中國·南華野生菌大會。除主旨報告外,大會還安排了野生菌資源分類與鑒定,野生菌資源馴化、栽培及保育,產業化及市場管理,毒蘑菇中毒處理四個專題論壇,以及一個專題技術培訓,大會期間還舉行了中國菌物學會野生菌保護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中國十大野生食用菌評選結果發布、野生菌保護中國(南華)宣言座談會、展覽,以及野外標本采集與鑒定、企業參觀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同期舉行的中國·南華第十三屆野生菌美食文化節,數萬民眾參與了此次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