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前景的特色產業
天麻是德江的一張閃亮名片。
德江有著悠久的天麻生產歷史,早在明清時期就作為貢品。業內有“天麻佳品出貴州、貴州天麻看德江”之說。
這并非空穴來風。據省質監局抽樣檢測,德江天麻的天麻素含量最高達1.3%,遠遠高于0.22%的國家藥典標準。
如此高品質讓很多業內人士都為之驚嘆。該縣科技部門相關負責人表示,這與德江的地理環境、天麻品種以及科技等因素密不可分。
德江地處緯度較低的中亞熱帶,氣候具有季風性、高原性和多樣性的特點。德江天麻產區內植被以雜木林與灌叢組成自然植被為主,土壤多偏酸性,非常適宜蜜環菌生長。獨特的自然環境孕育了優質的德江天麻。據悉,該縣自然分布的有紅天麻、烏天麻、綠天麻、黃天麻四個品種。
此外,該縣科技部門相關負責人介紹,德江天麻采用野生態育種和仿野生栽培,栽培在山林中,和其他地方在大棚里栽培的方式大有不同,品質自然更勝一籌。
作為一個前景十分看好的產業,德江天麻的發展歷程可謂一波三折。
天麻作為傳統名貴中藥材,深受人們喜愛。上世紀70年代前,德江和其他天麻產區一樣,主要依靠采挖野生天麻供應市場。但因過度采挖,到70年代末,德江野生天麻幾乎斷絕。
不過,上世紀60年代中期,我國無性繁殖方法栽培天麻獲得成功,并很快轉化到生產中。1972年,德江縣派員赴陜西學習天麻栽培技術,實現天麻從野生到家栽的轉變。
然而,到上世紀90年代,由于多代繁殖,德江天麻種性退化嚴重,不但產量越來越低,特色也逐漸退化。
當地政府組織力量進行種植技術攻關。1993年,該縣邀請“天麻之父”、原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資源開發研究所真菌室主任、研究員徐錦堂先生為天麻技術顧問,在其指導下,德江天麻無性繁殖、有性繁殖種植技術獲得成功。
從此,德江天麻生產栽培技術產生了一次飛躍和革新,率先在西南地區采用有性繁殖技術栽種天麻,解決了天麻種性退化和規模化生產種源缺乏的技術難題。
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德江農民種植天麻的積極性高漲,全縣種植天麻達20萬平方米,主要供于本縣天麻酒生產。后因德江天麻酒廠的經營不善,德江天麻產業鏈迅速斷裂,很多麻農只好斷種棄栽,天麻種植面積銳減。前些年,全縣年栽培天麻實際面積不足5萬平方米,年產商品天麻(干品)不足20噸。德江天麻一時陷入困境。
重整旗鼓突破困境
今年7月,在貴陽舉行的生物醫藥資源可持續利用與生態文明建設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說:“貴州一個天麻就應該做成幾十個億的產業”。該論壇在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2014年年會的分論壇之一。張院士認為,貴州無大工業,污染少,發展中藥材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事實上,德江縣早已將天麻產業作為支柱產業來培育。
為重振天麻產業,德江不斷探索發展新路。2007年,德江申請地理標志產品,其中11個鄉鎮獲批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區域。德江天麻進入新的發展時期。
德江縣意識到,重振天麻產業,必須走規模化發展之路,做大規模,擴展市場,通過生產上規模、營銷上臺階,帶動更多群眾脫貧致富。
按照德江天麻獲準保護范圍,該縣以高山、沙溪核心區為重點,在6個適應天麻生產的鄉鎮大種天麻。在廣大干部和天麻企業的動員下,群眾種植天麻的積極性高漲,掀起天麻種植熱。為減輕麻農負擔,調動麻農的生產積極性,縣政府專門建立了項目扶持激勵機制,對農戶栽培每1平方米補助70元,用于帶動企業購買麻種、菌種和技術培訓、指導與運雜等費用,對企業種植每1平方米補助麻種、菌種費35元。
近幾年來,該縣積極爭取財政扶貧資金和整合各部門資金進行全方位投入,共投入7000多萬元,帶動了10個鄉鎮106個行政村3712戶農戶增收。
堰塘鄉村民文玉朝2012年返鄉,用多年打工積蓄50余萬元投入天麻產業。當年,種植天麻有性繁殖1000平方米,實現無性繁殖3000余平方米。2013年,第一批天麻翻窩采收干天麻1500余公斤,毛收入達60余萬元。在他的帶動下,該村成立“鳳凰山天麻產業專業合作社”,帶動周邊群眾種植天麻有性繁殖1.1萬平方米,今年底可實現無性繁殖3萬平方米以上。
經過多年的探索和發展,天麻已成為了德江的特色優勢產業。目前,全縣天麻種植面積達3萬畝,正常年景鮮麻總產量達1000噸,產值超過2億元,帶動農戶1萬戶以上。
根據規劃,該縣將發展天麻5萬畝,帶動周邊市縣發展5萬畝,繼續研發下游精深產品,力爭天麻產業的產值5億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