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菇網訊:菌菇栽培產業是一項“短、平、快”項目,據不完全統計顯示,投入產出比最高可達1:15,食用菌已發展成為僅次于糧、糖、桑、果、菜的第六大作物,在推進實施農業規模化、專業化經營中,食用菌產業如同一盞初升的“太陽燈”,鉚足了干勁向富民產業沖,迅速成為各地區的農業經濟增收生力軍。因為過去食用菌生產長期以來依賴天然樹木作為原料,對寶貴的森林資源消耗很大,伴隨著菌菇產業生產規模的不斷擴大,菌林矛盾日益凸顯。加強食用菌生產代用料的開發利用,探索生態生產新配方,不斷挖掘資源潛力,開拓食用菌生產的新路子也成為發展食用菌產業的必由之路。
日前,中國食用菌協會顧問、華中農業大學博士生導師羅信昌教授在“2014全國食用菌生態化技術研討會暨食用菌休閑觀光產業發展論壇”介紹,菌林矛盾主要是指木腐菌的人工栽培,造成對樹木的砍伐而引起菇菌與林業資源的生態沖突。引起菌林矛盾的主要原因是:產業發展迅猛,林木資源供不應求,菇菌生產用材量大大超過了森林的生長量;森林資源利用不合理,浪費嚴重,砍伐時片伐、砍近不砍遠、砍細不砍粗、用干不用枝、忽視森林培育;林區不重視代料栽培,習慣段木栽培,以犧牲森林資源為代價換取經濟利益。羅信昌教授對于緩解菌林矛盾提出:可通過以木屑代木、以稈代木、以菌草代木大力推廣代料栽培技術;速生林生長周期短,三年可成材,生長量產量高,加強速生林和菌草技術的應用可以緩解菌林矛盾;科學利用林木資源,砍育結合,愛護珍惜林木資源,做到青山常在,永續利用;同時,不斷加強宣傳,農民選擇種菇確實能得到較好的經濟收入,但不能以犧牲林木資源為代價換取高額利潤。各地林業、農業以及食用菌產業管理部門,應加強對農民種菇、育林、愛林的宣傳教育,從思想上轉變菇農觀念。
菇菌的栽培基料主要是木、鋸木屑及農林廢棄物,在生產過程中菇菌自身可產生一種活性較強的酶,可將大量的木質纖維素等生物物質轉化自身營養用以利用。菇菌收獲后,剩下的培養基(廢料)經加工處理又可作為綠色有機肥再作用到農田,使農業廢棄物得到了“高效、優質、生態、安全”的循環利用,從而實現了零的排放,達到菇菌與環境的友好相處。
隨著生態、環保理念逐漸滲入食用菌產業,許多菌菇研究人員以及企業開始探索菌草等生態技術,不僅能改善生態環境,還能產生經濟及社會效益,為生態治理的可持續發展提供重要保證。菇菌產業是一個富民產業、生態產業,在自然界物質循環和保持生態平衡中扮演很重要角色,羅信昌教授指出:如果對菇木資源實施砍育結合,充分利用樹杈殘枝,以秸稈代木,發展速生林,不僅可以緩解菌林矛盾,不必害怕“種菇毀林”,而且還能產生就能產生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實現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