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六屆中國蘑菇節重頭戲——2012國際食用菌菌種研討會11月21日在福建漳州召開。國際著名蕈菌學家、世界食用菌生物學及其產品學會前副主席張樹庭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李玉、中國農業科學院資源與區劃研究所研究員張金霞、福建省食用菌學會理事長黃年來、福建省食用菌行業協會會長陳傳明,漳州市領導楊建平、黃浦江、柳建聰等出席研討會。黃浦江、張金霞致辭。
此次研討會由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漳州市人民政府等單位聯合主辦,重點邀請農業部國家食用菌菌種委員會專家,美國、荷蘭、日本、韓國等國家及臺灣地區的食用菌菌種專家與會,溝通和交流食用菌菌種保護、管理的先進經驗和辦法。
國際食用菌菌種研討會發言摘要
食用菌產業發展也需要理性
法律為產業保駕護航為中國食用菌正名
張金霞(中國農業科學院資源與區劃研究所研究員):
現在國內從事食用菌生產、加工的企業還存在比較盲目無序的狀態。由于受到市場、政策、資金等方面波動因素的影響,整個行業性系統發展還不夠理性,無法做到科學可持續化。漳州有著“菇都”的稱號,其在產業規模和產品質量方面都是當之無愧的。希望企業之間、整個行業之間能夠多交流,不盲目、不隨大流,做到提前謀劃,針對市場的不同需求找準自己的定位。
法律為產業保駕護航
郡山賢一(日本食用菌菌種協會會長):
現在中國,有很多企業和科研機構在進行雜交菌種的培育研發工作。我們希望通過交流,利用菌種雜交培育出適合本地生長環境的食用菌品種。希望政府能在法律層面,對相關的法律法規加以細化,為參與食用菌雜交培育的企業和科研機構提供更多更詳盡的保障。
為中國食用菌正名
李玉(中國工程院院士):
希望我們能把自己國產的、好的菌種保留下來。我們的蘑菇里包括真菌、假菌,這反映了我國正規的菌種在認定方面和審定方面還存有一些誤區。名不正則言不順,我希望大家認可一個定義,就是將食用菌類稱作為菌類作物,使其和稻田作物、油料作物具有同等地位。
中國有些好的菌種在國際上都很有名氣,但是我們關于這方面的價值認識還遠遠不夠。等到中國食用菌類“名正言順”之后,無論從品種角度還是從管理層面,都將促進我國的菌類產業更好發展。